在台灣同志候選人與出櫃參選,最有名的案例為苗博雅,他喜歡人稱呼他阿苗,是2022年11月台灣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同志議員、社會民主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在大安文山區以小黨候選人獲得第二高票之姿順利連任,且過程中「不喊告急、沒個人宣傳車、拒電話拜票,勝選全靠政見政策爭取選民認同。」帶動台灣新選舉新政治的革新文化,回歸政治專業本質,而苗博雅政治倡議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同性戀權益、台灣獨立和廢除死刑的立場,上述倡議在台灣並不是討好選票的選擇,但苗博雅仍是堅持奮戰到底,在台灣各重大爭議的政策議題,苗博雅採取越爭議難解,越要勇於行動介入,無役不與,在近期質詢台北市蔣萬安市長,蔣萬安在社宅議題連可住戶數都答錯,陷入市政不熟悉的危險狀態,苗博雅同時監督大巨蛋議題,避免台北市民花了一百四十億公帑卻無法看到球賽,而在2022年6月「柯文哲栽贓議員辱公務員」事件,苗博雅拿出科學證據呈現事實,面對身在不同陣營,善於和對手纏鬥的徐巧芯議員,苗博雅敢言敢戰,周旋到底,在烏合之眾責怪李明哲事件中,苗博雅勇於直接回擊,「恕我說,你不是任何的家人朋友,你只是一個俗辣,欺善怕惡不敢出來批評的俗辣!」,讓責怪受害者的聲音,得以停息,苗博雅面對三人行爭議,在車內激吻不雅照遭媒體流出,但仍冷靜應對度過此風波危機,從上可見,為苗博雅能以小黨候選人,獲得第二高票連任的真正原因。

  一、苗博雅保障LGBTQ人權

  而苗博雅身為LGBTQ議員,也為LGBTQ人權保障、婚姻平權、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權、同婚法、跨國同婚、LGBTQ小孩收養、人工生子等同志友善政策議題,不遺餘力,正如其苗博雅喜愛穿西裝外套參與公共性活動,總會記得別上彩虹胸章,因為這個配件,是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小物,代表著LGBTQ追求性別平等的精神象徵,事實上,苗博雅早在2015年參選立委時「沒樁腳、沒錢、沒資源」,仍保持無畏同志和廢死的「標籤」,一直從未遺忘自己是從街頭社會運動,走入國會議會參政的性別/人權工作者,一直到敢於對外說出「競選過程被發現是生理性別女性時,選民或許驚訝,但不會露出不信任感」的民意迴響,保障LGBTQ權益,一直苗博雅從政的持志和初心,因過去苗博雅也曾因LGBTQ身分備受社會歧視、和不公正對待的生命經驗,讓他認定為社會福祉,和同被不當壓迫歧視的各種邊緣族群而戰為責任使命,對LGBTQ不同性取向者,被汙名化傳播愛滋病和腐敗兒童的莫須有罪名,進行正面反擊,苗博雅沒有因為害怕恐同者的傷害而逃,避反而從此便為了同志權益挺身而出,越戰越勇。而接續筆者將介紹 1989 年至 2019 年美國國會對LGBTQ權利保障的國際經驗,來說明國會需更多LGBTQ族群出身的議員,除有效保障LGBTQ人權,更能確保政策立法的多元和完善。

  二、美國國會1989年至2019年在LGBTQ權利保障的國際經驗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界,民智已開,LGBTQ 已逐漸為人民所接受,隨著社會轉型和政治轉變,是有助於公眾對 LGBTQ議題的態度,學者Barclay和Flores在2015年研究顯示,法院裁決支持 LGBTQ 權利的政策,似乎也增加了冷漠人群的接受度,而學者Garretson在2018年研究發現,媒體正面描述LGBTQ議題,能有效增加社會對 LGBTQ 族群的接受度,而根據學者Flores在2015年研究,發現2004 年只有 31% 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十年過後的 2014 年,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而美國社會大眾已顯著轉向支持、促進保障 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和酷兒)權利的政策,例如在過去歷史最爭議的同性婚姻、允許男女同性戀者服兵役等議題,今天已獲得美國社會大多數人的支持,然而,檢視1989 年至 2019 年美國LGBTQ政策議題,這三十年變化,出現了兩極分化,呈現民主黨人變得更加支持,但共和黨人卻更加反對同性戀權利,而根據研究數據顯示,造成這種變化不是因為選區劃分、社會大眾輿論兩極分化或精英反彈,而是在共和黨國會議員進行內部推動所形成的局面,一方面,支持LGBTQ的民主黨國會議員,則為風格溫和的成員居多,於是最後產生劇烈的落差,從中可見美國公眾在LGBTQ輿論變化,並未普遍反映在聯邦政策的變化中,聯邦政策和公眾輿論之間已脫節,也反映出國會議員制定的政策,是被政黨意識形態所控制,而非真正的民意,而美國在過去推進 LGBTQ 議題的其他聯邦政策,從使同性戀行為和同性婚姻合法化,到擴大就業保護,主要為最高法院裁決或行政命令的產物,未來只要是法院或總統有其他意見,都可能會推翻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而上述問題現象,為聯邦立法功能未發揮的缺失,使 LGBTQ 群因缺乏保障而變得脆弱,LGBTQ生活在奉行保守主義的州,變成無法享受基本人權的保障,故國會需更多 LGBTQ族群出身的議員,才能確保政策的多元和完善。

  三、LGBTQ 政策議題被國會立法者偏好意識形態所掩蓋

   然而,面對美國LGBTQ 政策議題的三十年發展,除了政黨實力的變化、選區劃分、大眾輿論和精英反對等影響因素,各方利害關係人在LGBTQ 政策議題的巨大兩極分化,卻被國會立法者所偏好意識形態所掩蓋,現實上,在美國國會生態,學者Bishin在2020 年調查發現,主要反對LGBTQ 政策議題,為反同性戀精英——通常是保守派白人基督徒所領導的,他們致力於反對 LGBTQ族群在社會中的政治性融合,而他們因意識形態堅決反對LGBTQ權利,動員保守勢力在基於該政策議題進行投票,同樣,學者Bishin 和 Smith在 2013年的研究分析,長期支持LGBTQ的民主黨內部也出現矛盾的狀況,從1990年代婚姻保護法 (DOMA) 和軍中同性戀等問題上分歧可以看到,在某種程度而言,後來將LGBTQ 群體納入黨內,以及一些民主黨人願意抵制反對 LGBTQ 權利的公眾輿論,以便根據 LGBTQ 選區的偏好進行投票,這解釋了反對 DOMA 等法案的原因,也有學者Smith提出批判觀點,認為早期立法者對LGBTQ 權利缺乏支持,歸因於民主黨對 LGBTQ 社群的控制,從上述事實,一再顯示國會政治是政黨意識形態對決,爭奪利益妥協的場域,就算是長期支持LGBTQ族群的大黨,也有其政治選票的算計,從務實面來說,選出更多LGBTQ國會議員,才能有效實踐捍衛LGBTQ人權政策的理想性,而非單單指望兩大黨的政治勢力。

  四、LGBTQ人權在美國國會被合理化剝奪

  而學者Krimmel、Lax 和 Phillips 在2016年,也發現當政府在LGBTQ政策發展,出現不一致狀況時,大部分選民會趨向更保守的立場,最後出現LGBTQ相關政策法案,難以被州或聯邦政府採納的現實困境,學者Lopez 在2019年更直指LGBTQ 權利政策在國會被忽視,合理化剝奪LGBTQ 人權保障的問題現象,因在美國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們很少看到 LGBTQ 權利政策在國會獲得通過,聯邦層面在同性戀權利方面的進步,幾乎完全來自最高法院。除了少數法案,美國國會一直無法或不願通過,促進LGBTQ 權利的立法,儘管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並受到每個州大多數公民的支持,但只有一小部分與就業歧視有關的平等法會成為法律,而且只能通過最高法院的裁決。

   國會運作上,議員需要考量提案是否能通過的現實,回顧歷史,LGBTQ權利倡導者巴尼·弗蘭克 (Barney Frank),他直言不諱說出國會普遍性真實生態,他在2009年表示不願意支持一項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因為當時他認為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事情,根據學者Cox和McCubbins在2004年的調查,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很少有 LGBTQ 政策權利議題持續出現在國會議程,關鍵原因在有負面議程控制的政治性力量持續介入阻撓,而政黨領導人也展現阻止此議題獲得投票的喬事能力。

  五、LGBTQ議題不能只依靠兩大黨力量

  雖然民主黨長期支持LGBTQ,但對LGBTQ 權利的倒退政策,諷刺的是,至少部分是由民主黨人的支持而獲得通過的,在允許同性戀者參軍的情況下,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 (Bill Clinton)發布行政命令,允許同性戀者服役的競選承諾,遭到強大民主黨人的抵制,其中包括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薩姆·納恩 (Sam Nunn, D-GA),他曾承諾 不僅要廢除任何允許服兵役的行政命令,還要通過禁止同性戀者服兵役的立法,這一法案將使總統無法做出決定,於是當時竟然出現一個被稱為「不問,不說」的政治性妥協,允許同性戀者只有在隱瞞自己的性身份的情況下才能服役。   

    而美國LGBTQ 人權遭受到合理化侵害,不只出現部分州明確禁止同性婚姻、在孩子收養方面歧視同性戀夫婦、允許醫生基於性取向拒絕服務、允許企業基於性取向拒絕服務,政府合理化對 LGBTQ種種的壓迫虐待,而根據學者Riverstone-Newell在2017年的調查,美國共和黨運用政治勢力所掌控的州,經常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來阻止通過推進 LGBTQ議題的法律,而美國LGBTQ議題當前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對同性戀權利實施非常廣泛的宗教豁免,和限制變性人的權利。

  目前在美國社會已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向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出櫃的現象,也讓認識LGBTQ族群的人數急劇增加,學Harrison 和 Michelson在2019年研究表明,認識某人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會導致對性少數群體產生更積極的感覺,這也對LGBTQ權利保障能產生更大支持的效果,此時媒體和國會議程的議題設定,是落實推動保障LGBTQ人權的兩個關鍵點,而國會議程的議題設定由國會議員決定,這也是社會需要LGBTQ國會議員的重要原因。

  六、台灣政治需苗博雅帶動更多LGBTQ議員開一條新路

  而台灣政治為什麼需要苗博雅?筆者認為苗博雅在同志候選人與出櫃參選的第一人,代表著一個性別平等文明的關鍵指標,帶動更多LGBTQ議員出現在國會,正如全球首位出櫃的跨性別國會議員紐西蘭人貝葉(Georgina Beyer),力倡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利,始終不懈,貝葉開了一條新路,讓其他LGBTQ更容易跟進,而苗博雅政在台灣政治圈正扮演這樣的角色,而在國會LGBTQ 政策議題,因政黨是跨國社會化的,推動LGBTQ人權保障代表台灣這個國家文明進步,不只是國內因素的橫向推動,也需要國際LGBTQ 議題上縱向的支持,這也是當政策制定者、社會運動領袖、法官借鑒並引用國際先例,LGBTQ國會議員特別可以行動發力之處,這也是台灣社會需要苗博雅以參政行動模範,成為開路先鋒,帶動更多LGBTQ國會議員參政的根本原因。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