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關注金門醫院護理師霸凌事件 「民主化人格教育」是職場霸凌根本解方
2025.09.18 | 09:43
關注金門醫院護理師霸凌事件 「民主化人格教育」是職場霸凌根本解方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特別關注金門醫院護理師職場霸凌,該事件已引起金門縣議員關注,並已由金門縣政府勞工科介入調解,但因排班問題未能解決而仍在處理中。受害者透過社群平台匿名投稿,指控醫生欺壓護理師、亂開醫囑、推卸責任,以及醫院藉由苛扣獎勵金和留任獎金來壓榨護理師,導致大量護理師離職。現在工會為其平反,提及霸凌申訴根本「沒人審、沒人管」就被院方單方面結案等爭議。 所謂職場霸凌相近的說法還包括,職場暴行(mobbing)、騷擾(harassment)、 威脅(threat)、 野蠻(incivility)、 不當行為(misbehavior)、不當對待(mistreatment)、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負向人際行為(negative interpersonal behavior)等用語,仔細思考上述相關說法正是職場霸凌加害者的態度和行為。 再根據2023年1111人力銀行職場霸凌調查,有超過8成3的上班族在職場上遇過霸凌,最常遇到的狀況包括言語嘲諷貶低、占56.9%,背後中傷/散播謠言占49.9%、刻意排擠/孤立49.3%、工作處處刁難46.8%、工作上不給資源/支援46.1%,霸凌的加害者最常見的為直屬主管44.1%、周遭同事36.3%、老闆/老闆娘16.8%。 學者Namie和 Namie在2011年即以人際間持續性負向行為來解釋霸凌,從不尊重開始至逐漸產生和緩霸凌,然後發生濫用身分地位威脅的中度霸凌,最後導向生理暴力造成受害者的絕望、自殺等。而被霸凌者除了「受害者」(victims)之名稱,還常以霸凌者的「目標物」(target)一詞替代。而在大學主管或中小學校長濫權霸凌的職場案例,也產生後續部分學閥和校長搞派系,部分大學教授為爭奪資源成幫派互鬥,甚至合理化霸凌亂象,而主管濫權霸凌下屬或同仁多有「權威性人格」,職是之故,我認為根本解決校園職場霸凌需要透過家庭、學校、社會三管齊下深耕實踐「民主化人格教育」。 有關「權威性人格」理論,是在1950年,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家Else Frenkel-Brunswik、Daniel Levinson、Nevitt Sanford及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Theodor W. Adorno共同研究發表的。「權威性人格」具備潛在的反民主且法西斯傾向:一方面對於權威保持絕對的服從與崇敬,另一方面又從這種權威崇拜中建立起自己的優越感。 而權威性人格是和家庭教育有深刻關聯性,因人類的人格發展是受到社會環境影響的。如果受到的是支配性的家庭教養,在「階層的、權威的、剝削的」(hierarchical, authoritarian, exploitative)的親子關係中成長,比較容易發展出權威性人格,而社會發展的型態也會影響權威性人格的產生,因集體性的社會心理,與傾向迷信權威及排斥異己的態度,更不利於民主社會政治的發展,在外在環境的條件影響下,如高失業率、政府腐敗等,也會促發權威性人格的傾向,尤其是對權威時代的緬懷,甚至投票時支持前民主時代或是訴諸權威統治的政治人物,這在俄羅斯及玻利維亞等國家都是如此,而極權中共更是操弄權威統治崇拜,合理化剝削統治的佼佼者。 美國教育哲學家John Dewey也曾針對不民主與不科學的態度,做出相關的細緻討論,Dewey認為,鼓吹、宣傳、灌輸、強加、脅迫、獨裁、權威、意圖控制、歧視、階級分明、壓抑 、束縛、排他、拒新、孤立、守舊、狹隘封閉、訴諸強烈的意識形態、欺壓弱者及異端、極盡能事以鞏固權力、短視近利、扭曲人性、訴諸教條、因襲泥古 (沒有懷疑)、自大無知、不依理而言行等,皆是不民主與不科學的溝通態度與語言表現,而上述盡是權威性人格的心理行為模式,而權威性人格對社會的民主政治發展有阻礙,例如競選2024年台灣總統參選人郭台銘,過去曾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但事實上,不民主,由權威型人格獨裁者建構的專制社會,會任意剝奪和壓迫人民吃飯的基本權利。 美國教育哲學家John Dewey也特別提到教育負有民主化的責任,Dewey 在1946年對社會的主張,無庸置疑的該社會指的是民主社會。正如不同歷史背景而產生特殊的教育主張一樣,Dewey 也對民主社會的教育有獨到的見解與有效的主張,同時認為教育是民主的基礎,因為民主的信念,在於相信人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更進一步說,民主本身便是教育原則、策略與政策。而民主在 Dewey 的心目中是道德、宗教、政治、教育等諸多領域的終極理想,他是一位徹底的民主主義者,也可說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倡導者。在 Dewey 眼中,民主不是一種政府的型式,也非社會的權宜之計;民主也是個人與其經驗關係的形而上學,也就是說,Dewey 把民主看成是道德和社會信念的唯一型式,民主社會最適合增進人的經驗發展,在此意義下,諸種經驗本身無法被某種外部的、永恆的權威所控制。 而國家社會本是由彼此共享不同經驗之群體組成,包含了各種大小不同的組織型態,如:家庭、社群、甚至是國家等範疇。每個人都是在共享利益和目的的前提下進行自由的溝通互動,藉此來使彼此共同之目的得以實現。在 Dewey所構思的「大社群」(great community)中,個人尋求自身權益的保障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等活動,需要依賴政治教育以及各種工會與職業團體的建立,Dewey 的民主社會是建立在一種把個人與社群密切結合的生活,而不是權威性人格獨裁者所建構的專制社會。 從另一角度觀視,在台灣,因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職場霸凌致死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導致主管在職場上管理產生很大困擾,現在動輒被指控為職場霸凌的錯誤風氣! 是否員工「一張嘴喊霸凌就是霸凌」?一會你做了什麼低劣人品看勢污辱軟腳蝦,一會自我中心認為他很笨不甘願被管,一會尚未學會相關工作專業技能與方法,卻被使喚全是They的錯! 職場霸凌有成立要件、不是單面之詞隨口亂掰就成立,Evidence-based職場霸凌調查公開公正機制,可避免真正加害者持續汙名化受害者罪有應得,且發生類似事件必須啟動調查流程、妥善記錄與處理。這表示勞工的「主觀感受」是啟動調查的觸發點,但最終認定是否構成霸凌,仍需客觀且嚴謹公正的調查與判斷。職場霸凌判斷標準重點,在於行為是否逾越業務上必要且合理範圍,得依社會通念,視該行為與工作是否具關連與合理性認定。霸凌行為必須達到社會通念上認為超過容許的範圍。 因若為職場上合理管理行為,通常具有正當工作目的,且表達方式合理。主管在基於正當目的實行其指揮、監督、管理權限的合理範圍內,督促、指導部屬,原則上構成職場霸凌的可能性較低。合理管理的回饋是為了幫助員工成長,而非造成身心傷害,同時,必須嚴厲禁止辦公室合理化濫用霸凌汙衊的不當內鬥歪風。 事實上,根據台灣勞動部發布的《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與法院歷來判決意旨,對於職場霸凌均有明確的定義。職場霸凌是指勞工在勞動場所執行職務時,因事業單位人員(包括雇主、各級主管、受僱勞工及其他受指揮監督的勞務人員)利用職務或權勢關係,逾越業務上必要且合理範圍,持續以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等言詞或行為,致使其身心健康遭受危害。 目前台灣職場霸凌處理流程必須具備下列要件: (1)即時處理:一旦接獲申訴或知悉疑似事件,應在3天內啟動處理程序。(2)客觀公正:處理過程必須確保客觀、公平及公正,並保障被申訴人、申訴人及其他通報者的權益與隱私。(3)充分陳述:調查時,應給予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機會。(4)公正全面地調查證據:就各方當事人及關係人提出之事證予以全面充分的調查,並妥善記錄過程,確保程序公平完整,避免日後勞資爭議或訴訟風險。(5)處理方式分流:雇主知悉勞工遭受職場霸凌的管道不同,其應採取的立即有效措施亦有區別 (例如因申訴而知悉 vs. 非因申訴而知悉)。(6)懲處與協助:若經調查確認職場霸凌申訴成立,應對行為人進行適當懲戒或處理,並對申訴人提供諮詢協助、保護措施或調整職務。但若調查確認申訴不成立,應儘速還給被申訴人清白,且若發現申訴人有濫行申訴甚至捏造事證誣告情事,亦應給與相當之警告、處置或懲處。 行文最後,美國「職場霸凌學會」已定義職場霸凌乃是一或多個加害者(perpetrator),以口頭虐待(verbal abuse)或威脅、羞辱、恐嚇甚至破壞等行徑,來對霸凌目標物施以殘害身心、干擾其工作的不當對待,屬於重複性並會危害健康,故美國美國加州洛杉磯的法院已有老婦人瑞爾(Codie Rael)遭職場霸凌,獲賠3100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4000萬元)的判例,而主管濫權霸凌下屬或同仁多有「權威性人格」的問題現象,當主管濫權霸凌出現「你不能背叛我,背叛者必須死」)、「朕(古代封建皇帝自稱)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的病態式權威性人格,便會合理化霸凌侵害下屬或同仁的人權,「破心中賊難!」,職場主管一旦掌權、往往會掉入合理化濫權霸凌的犯罪陷阱、故我認為台灣正需進行全面性的人格建構工程教育,透過家庭、學校、社會深耕實踐「民主化人格教育」,這是化解台灣職場濫權霸凌問題的根本性解方。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