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雙薪家庭學生放學後逛街、學才藝,住在台東八歲的小甯卻在檳榔攤幫忙阿嬤打理生計,每當颱風、雨季來臨,還必須面對家中容易滲水的屋頂。國一的小道熱愛棒球,阿嬤因為經濟與健康因素不得已將他送去住校,小道談到,希望有朝一日能打中華職棒,換他來照顧阿嬤。
根據家扶基金會弱勢家庭服務數據顯示,基金會服務的28090戶家庭中逾一成為隔代教養家庭,與十年前相比成長超過一倍。家扶基金會進一步分析,隔代教養家庭困境多,五成弱勢家庭生活環境吵雜壅擠、潛藏病媒蚊,近六成長輩無能力指導兒少課業,四成的弱勢兒少則必須自行賺取生活費。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談到,隔代教養的家庭中有七成長輩很關心孫子輩的狀況,但礙於體能下降與健康因素,有六成無能為力。以至於四成的學生必須身兼打工負擔家計,更有學生肩負經濟重擔,不得已只能放棄很好的學習機會。
小勇阿嬤獨自扶養小宇、小道、小勇三兄弟,由於行動不便、外公罹患心臟疾病與中度身障,小勇阿嬤必須從事各式零工維生,從木工、工地臨時工,到務農工、服務員小勇阿嬤一人扛起祖孫五人家計。
「我體重太重了、膝蓋不好,能做的工作有限。過去不太會讀書、也不會教孫子,數學英文教不來我只能讓他們住校,孫子想打棒球,至少住宿免費、打棒球也不用錢。」小勇阿嬤表示教練會照顧孫子功課,住校至少有人陪伴、小孩比較不會學壞。
「如果我有經濟能力,我不會讓他們住校,我也是很捨不得、很不放心,擔心它們會不會自己洗衣服、好好洗澡,我最怕接到老師的電話,怕他是不是又受傷。」小勇阿嬤邊說邊拭淚,時常責備自己沒有能力。
小勇阿嬤談到,孫子為了分擔家計,曾經瞞著她自己出門打工賺錢,「他從來沒有跟我講,我知道時很難過但也很欣慰,他真的很懂事了。」小勇阿嬤希望,孫子長大後能幫助更多人、回饋社會。
小甯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小甯從小由美代子阿嬤照顧,平時一家生計主要由阿嬤經營檳榔攤營業維生,住處僅以簡易木板及水泥搭建,導致居住環境雜亂容易漏水,唯一的廁所也需要和隔壁店家共用。
小甯平常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舅公。美代子阿嬤表示,小甯很貼心,除了會幫忙煮飯、洗碗,也會到她上班的檳榔攤工作,幫忙遞商品給客人。祖孫兩常到海邊一起撿拾貝類、將魚分門別類、洗菜。
「我比較擔心她的課業,我沒有讀書,沒辦法教她什麼,下課就是送到教會陪讀班。」美代子阿嬤表示,小甯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成熟,她哽咽談到,「我希望她走得比我順,希望她過得比我好。我總不能一直哭給人家看,但我講出來了,至少很舒服。」
小甯畫了一幅畫送給阿嬤,桌上擺滿豐盛年菜,餐桌旁是阿嬤、舅公、父親一同圍爐,美代子阿嬤破涕為笑,「難過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新年願望只要全家溫飽就心滿意足了。
何素秋談到,隔代教養家庭十年成長一倍主要跟社會變遷有關,隔代教養家庭有五成位於偏鄉,很多家長為了順應工商社會變化離鄉背井工作。現代社會工傷、工安都是問題,很多父母在赴外工作時受傷,再者是離婚與家暴問題越來越多,都會導致隔代教養的出現,「是整個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的問題。」
何素秋表示,城鄉差距是很大的問題,偏鄉教育較貧乏,隔代教養的孩子難受好教育,也很難翻轉自己的處境。但何素秋也提到,阿公阿嬤都很疼孫,隔代教養的孩子也有親情的滋養、容易體恤他人但也比較孤獨。
根據家扶基金會觀察,隔代教養的孩子容易有兩個狀況,一是努力向上想讓長輩過好日子,另一種則是容易自卑跟自暴自棄。何素秋強調,隔代教養是社會問題,不能全依賴家庭教育支撐,也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社工陪伴,為他們開更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