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贏了美國總統大選,為了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對台灣及全球可能發生的影響,新頭殼 NewTalk 特地於 11 月 7 日舉辦座談會,邀請多位學者、專家,為您進行深入剖析。
美國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已經正式出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取得 277 張選舉人票,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許多專家、學者也針對此次大選進行分析,尋找賀錦麗敗選與川普獲勝背後的真正原因。
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洪耀南指出,民主黨自從西元 2000 年起,不論有沒有贏得總統大選,全國普選總得票數都高過共和黨,但這次賀錦麗卻罕見地連總得票數都輸給川普,創下近 20 年來的首例。
洪耀南分析認為,民主黨過去幾十年內十分仰賴以少數族裔、菁英、知識分子階層、工人以及婦女族群組成的「彩虹聯盟」支持,但這些族群卻在此次選舉中發生變化,就連拉丁裔的年輕人都選擇轉向支持共和黨,而賀錦麗本人的印度裔血統也沒有吸收到相近階層的選票。
洪耀南表示,賀錦麗本人自帶的菁英色彩,不但無法取得中、下階層白人選民的共鳴,也失去了與非白人選民的溝通能力。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年輕知識份子則不滿民主黨 4 年的執政成果,四處舉辦抗議活動,造成知識分子選票的流失。工人階級也因不滿民主黨執政的經濟環境,選擇靠向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政策。
最終,賀錦麗剩下的支持者,就只剩下婦女選民這一塊。雖然賀錦麗計畫延續 2022 年美國眾議院選舉時的墮胎權爭議,吸引更多婦女族群的選票,且成功獲得比以往多 10% 以上的婦女族群支持,但卻沒能將這股支持度轉化為選票,造成賀錦麗敗選的結果。賀錦麗的總得票數,甚至比四年前拜登選舉時,少超過 1000 萬票。
川普則吸引了這些賀錦麗流失的選票,成為勞工階級、少數族裔、年輕人等群體最支持的對象。雖然川普也流失了傳統共和黨建制派選民的選票,都會區的傳統共和黨選民也對其感到不滿,但這些選民並無法撼動整個選舉的局勢。洪耀南強調,雖然這次共和黨贏得了總統大選、參眾兩院選舉以及州長選舉,但並無法被稱為「共和黨的大勝」,而是「以川普為主的勝利」。
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陳方隅與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蕭督圜也提出觀點,認為經濟議題也是此次美國大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蕭督圜指出,雖然美國的經濟在近幾年內有所成長,但社會分裂的情況卻逐漸加劇。在川普執政的第一個 4 年任期內,透過「美國優先」的政策,讓許多中、下階層的民眾生活過得「沒那麼辛苦」。
但這些民眾卻在民主黨執政後,重回全球談判、全球領導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國 M 型化社會情形加劇,最終產生了希望回歸川普執政的想法。蕭督圜認為,部分美國中下層民眾不覺得美國需要成立一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貿易體系,但應該要確保美國成為全球獲利最高的國家,「錢應該讓美國人來賺」。
這些民眾也認為,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同時也質疑民主黨提倡的民主、自由等理念,沒辦法讓美國人過得更好。隨著越來越多新移民進入美國,越來越多白人開始失業,這些民眾就轉向支持右派。他們不但支持川普的政綱、政策,也相信只有川普才能達到這些目標。
至於為何選舉結果與選前民調落差過大,陳方隅分析認為,由於川普的支持者不信任美國的體制,許多支持者拒絕接受民調的調查,這才導致川普在選前民調落後於賀錦麗的現象。陳方隅表示,在計算民調結果時,應該進行一些加權或修正,才比較能反映出民眾的真實意願。
陳方隅也指出,依照過往經驗,如果民主黨候選人選前民調不能領先超過 5% ,基本上就可以視為共和黨候選人較容易當選。陳方隅也以 2020 美國大選為例,拜登當年民調支持度比川普多 8% ,但最後卻只贏川普 3% 到 4% 。「整個民調系統性的低估了共和黨,尤其是川普的支持率」。
新頭殼邀請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陳方隅(右)、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洪耀南(中)以及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蕭督圜(左)共同討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可能造成的影響。 圖:許斯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