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79年1月的橋頭事件,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它凝聚一群黨外人士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因而成為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今年是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也是高雄政壇面臨民主政治的另一種變動,此刻民進黨要反省什麼呢?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在高雄最接地氣的民主前輩,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重新回顧審視台灣追求民主的初心以及這當中的艱困過程,尤其是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 這次由八卦寮文教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撰了「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除了回顧大時代的意義,也希望橋頭事件永不再發生。本書獲得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授權獨家刊出,以饗讀者。本書預計明年1月出刊。

接下來,民主運動的篇章一個接一個上場。

中壢事件之後黨外聲勢大漲,台灣民主運動邁向一個新的轉捩點,黨外人士以及支持黨外的群眾面對國民黨的恐嚇鎮壓不再害怕。1978年年底,舉辦了一項增額中央民意代表與國民大會代表的改選和補選,余家班推出黃余綉鸞出馬選增額中央民意代表。

沒有改選壓力的終身職立委黃信介和沒有參政權的施明德,積極全台奔走,以黃信介為總聯絡人、施明德為總幹事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黨外首度組織「沒有黨名的黨」來對抗國民黨。這是戰後一代的反對勢力集結,10月31日,助選團公布「台灣黨外人士共同政見」,提出十二大政治建設。包括解除戒嚴、實施全民醫療及失業保險、大赦政治犯等共同政見。

張富忠並參照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標誌,設計了一款「人權」的標誌,作為黨外助選團的符號。這個標幟原來只有一個拳頭,後來由施明德加了橄欖葉,代表著要用和平的方式,用力爭取民主、人權。

黃信介出面邀請余登發出任助選團團長,余登發以家中有人參選、無法全省助選之由,婉謝出任團長;但他向黃信介表示,要負擔全省巡迴助選團一半的開支費用。余家的人開始走出山門,加入黨外陣營,並接受助選團的助選及共同政見。

黨外人士助選團於1978年11月18日在高雄召開第五選區黨外候選人協調會,彼此協議不互相攻擊,第一階段採普遍助選,邁開黨外打競選組織戰的腳步。余登發代表女兒余綉鸞出席該項協調會。

12月5日,黃信介與姚嘉文、許信良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暨中外記者招待會」,這是台灣三十年來反對勢力首度組織化,首次從街頭走進有歷史意義的廟堂。選戰展開後,全台黨外候選人在「黨外助選團」的協助造勢下,聲勢全面上揚,這些候選人包括台北市的康寧祥、黃天福、陳鼓應、陳婉真、王兆釧;北基宜的黃煌雄、王拓、何文振;桃竹苗的呂秀蓮、張德銘、簡錦益;中彰投的黃順興、姚嘉文、張春男、吳嘉邦、劉峰松;雲嘉南的許世賢、謝三升、黃麻、郭朝森;高屏的黃余秀鸞、周平德、邱茂男、郭一成、林應專、陳武勳以及工人團體的楊青矗等人。

美國宣布和中國建交,蔣經國下令停止中央民代選舉活動

正當競選活動熱烈進行之際,1978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完全的外交關係,並將終止美國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這就是當時台灣國民黨當局所稱的「中美斷交」事件。事實上,中美不但沒有斷交,而是建交。美國要斷交的對象不是中國,而是台灣當局。

繼退出聯合國後,蔣政權又再一次遭逢重大的外交失敗。蔣經國對美國承認「匪偽政權」提出最嚴重抗議,並且下令停止正在進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一切選舉活動。當時的「黨外人士」深恐國民黨可能在接下來展開逮捕行動及實施軍事統治,於是聯結各派系的力量,並借重南台灣大老余登發的名望和財力,與桃園縣長許信良等人,於12月25日召開「黨外人士國是會議」,會後提出「黨外人士國是聲明」。

選戰倏然中斷,黨外人士提出來的共同政見,還來不及測試民眾的反應,也無從得知國民黨可能的對策;但黨外助選團在選戰中發表的言論裡,升高了對戒嚴體制的批判,選戰雖然中止,但黨外人士決定延續競選的理念,他們聯合簽署了「社會人士對延期選舉的聲明」,聲明中警告國民黨不可藉機實施軍事統治,應該回復憲政,儘速恢復選舉。12月25日所簽署的「黨外人士國是聲明」中,提出十項呼籲,涵蓋了共同政見的部分內容,包括:中央民代的全面改選、實施完全的地方自治、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解除戒嚴、尊重人權、確保言論自由、學術獨立…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國是聲明,是由余登發領銜簽署的。這是余登發第一次公開參與全國性的黨外活動,走出他以八卦寮為司令部的黑派王國。但余登發的這個舉動,馬上躍昇為國民黨的頭號敵人,成為接下來發生的「橋頭事件」的導因。

1978年人權標誌由張富忠設計,後來施明德建議加入橄欖葉,成為後來黨外助選團標誌。   圖:張富忠/提供

1978年黨外候選人共同對付選舉舞弊辦法。   圖:張富忠/提供

1978年12月25日,黨外人士在台北國賓飯店樓外樓召開「黨外國是會議」。國賓飯店遭國民黨當局壓力,以「內部整修」為由表示無法出借場地,並不惜付出六倍於訂金的賠償金,現場一直有數十位情治人員於附近徘徊巡邏。   圖:艾琳達/提供

1978年12月25日,余登發是第一位黨外人士簽署「黨外國是聲明」。   圖:艾琳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