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婚育率的持續探底已不只是數據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反映。根據內政部資料,2024年台灣的總生育率再度刷新全球最低紀錄,已逼近每位女性一生平均僅生育0.8名子女。與此同時,結婚率也同步下滑,晚婚、不婚成為主流,生育幾乎等同於「人生高風險投資」。
年輕人真的不想結婚、不想生育嗎?事實可能剛好相反,他們不是不想愛、不想家,而是無法在現有體制中,想像一個值得投入的婚育未來。
這並非年輕世代的責任,而是整體社會設計與文化敘事出了問題。
我們必須從更完整的生命歷程來看待婚育議題,從「交友→戀愛→結婚→生養→新婚五年內的穩定發展」,構築一個支持性生態系。
以下從年輕人的挑戰與需求談起,進而探討政策該如何介入與創新,讓婚育不再是人生的壓力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
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困境:高期待,低支持
1.交友與戀愛:選擇過剩下的連結焦慮
數位時代讓交友變得無比便利,但也帶來「選擇超載化、連結稀薄化」的矛盾,交友軟體讓人每天滑過數百個潛在對象,卻難以建立深度連結。年輕人對愛情的期待高度理想化,強調心靈契合、溝通能力與尊重,但在真實互動中,卻常面臨「熱絡一下就消失」、「網路熟,現實尷尬」的落差。
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戀愛逐漸變成一場表演、幸福必須打卡、情感需要「被看見」。這種情感績效主義,使得戀愛成為壓力來源,甚至進一步削弱關係的真實性與穩定性。
2.結婚與生養:從心理到經濟的高風險決策
進入穩定關係與婚姻的門檻越來越高,不僅來自高房價、低薪資、長工時,更來自於心理層面的「預設焦慮」。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大腦在面對高風險決策時傾向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年輕人面對婚育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自然傾向延後或迴避。
經濟學也揭示,婚育的「機會成本」極高。結婚往往意味著放棄自由、轉換生活模式,對女性來說更是伴隨著職涯中斷與身心耗損。生育不再被視為「自然進程」,而是一個需要精密計算與深思熟慮的風險選擇。
3.新婚初期:無支援、低容錯的現實撞擊
即便踏入婚姻、生養孩子,年輕夫妻仍面對一連串困難。根據衛福部統計,婚後五年內是離婚率最高的時期。此階段常見問題包括:育兒資源不足、親職溝通困難、雙薪家庭協調失敗、雙方父母初老看護等,心理壓力無處紓解。換句話說,「結婚生子」不是終點,而是一連串新挑戰的開始,但我們的政策支持與文化設計卻常在此時缺席。
打造支持性婚育生態系:從交友到新婚五年
要真正提升婚育意願,不能只在「生幾胎」上打轉,而是要從生命歷程的每一階段切入,建立橫跨心理、社會、制度與文化的支持網絡。
1.交友與戀愛階段:扶植在地婚戀產業,創造安全連結場域
交友與戀愛不只是個人選擇,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環。政府可透過政策扶植「婚戀產業」,例如:
- 建立青年社交支持平台: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符合地方特色的青年交友活動,如藝術導覽、食農旅行、運動聚會等,降低戀愛社交的進入門檻。
- 支持高品質婚戀媒合服務:鼓勵具有專業背景(心理諮商、人際關係培訓等)的業者提供深度配對與戀愛教練服務,取代淺層滑動式配對。
- 青年情感教育普及化:在高等教育與社區中設置情感工作坊,教授伴侶溝通、衝突處理與親密關係經營等技巧,培養戀愛力與關係韌性。
2.結婚與生養階段:降低風險,提升投入意願
婚育之所以令人卻步,是因為「代價太高、保障太少」。因此政策設計應轉向「降低成本、強化安全感」:
- 住房政策轉向婚育導向:設計「青年共居+婚育轉換」模式,例如提供新婚家庭可過渡成擁有權的長租社宅方案,減少「買房才能結婚」的迷思。
- 彈性工時與家庭友善企業認證:鼓勵企業推動聯盟育兒園、父母工時彈性、遠距協作制度,並提供稅務或品牌獎勵,建立育兒不等於職涯斷裂的新文化。
- 整合性生育健康與心理支持中心:結合產檢、心理諮詢、親職準備課程,打造一站式的婚育準備基地,提升伴侶信心與親職效能感。
3.守護新婚五年:預防離婚、鞏固家庭穩定
新婚初期極易因衝突與壓力而破裂。此階段政策的關鍵在於「預防性支持」與「親密關係維修」:
- 新婚五年支持計畫:提供婚後每年定期伴侶諮詢、育兒協調課程與社群支持圈,讓夫妻能及時調整與學習。
- 家庭衝突調解與轉介服務:在地方社會局或家庭教育中心設立「親密關係室」,處理家庭壓力、情緒暴力、溝通障礙等早期風險,防止惡化為離婚。
- 數位親職社群與學習平台:開發親職APP或線上課程,讓新婚家庭能隨時獲取教養知識、資源連結與情緒支援,打造數位育兒共學環境。
文化敘事與產業連結:重塑「願婚想生」的願景
政策之外,文化敘事與產業創新也是改變婚育風氣的重要引擎。
我們需要建立新的價值圖像:婚育不是犧牲,而是一種可能幸福與成長的選擇。
- 影視與社群內容的文化反轉:鼓勵製作「有小孩也能活出自我」的影劇與短影音,讓大眾重新想像育兒生活的美好與可行。
- 婚戀與親職產業創新支持:如育兒共學空間、家庭旅遊設計、伴侶成長課程等,打造「婚育幸福產業鏈」,創造青年就業與創業新機會。
- 媒合文化與社區共育連結:引導地方文化館、社區大學等結合婚戀教育與親職活動,讓婚育根植於日常社群中,而非僅是個人孤軍奮戰。
結語:婚育奇蹟,從理解年輕人開始
台灣不缺努力的年輕人,缺的是一個能接住他們的社會。
我們可以自許成為一個願意談愛、教愛、支持愛的社會;一個不讓婚育變成壓力鍋,而能成為共同成長歷程的社會。
從交友到新婚五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有系統的、跨領域的婚育支持政策與文化工程。當我們願意正視這個世代的恐懼與渴望,打造一個讓他們敢愛、能愛、想愛的環境,台灣的婚育奇蹟,就不再是幻想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