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進入膠著階段,俄羅斯近日被發現採取一種極具創意卻爭議性的戰場伪裝策略——在地面繪製蘇-57 戰機圖樣,試圖誤導烏克蘭軍隊消耗彈藥。這項低成本戰術行動引發軍事觀察家高度關注,凸顯現代戰場上科技與資源博弈的激烈程度。

戰場伪裝並非新鮮事。從二戰盟軍的充氣坦克、冷戰時期的假導彈基地,到今日的數位干擾與假目標設置,欺敵手段隨著科技進展持續演進。此次俄軍地面繪製戰機圖形的策略,在成本與執行難度上均遠低於充氣模型,但是否能有效誤導現代戰場上的多模態偵測系統,則仍具爭議。

全站首選:大罷免民調出現驚人逆轉變化!林濁水說「這黨」正面臨大警訊.......

根據軍事專家分析,這類地面圖像主要針對烏軍使用的光學偵察設備。無人機若僅配備光學鏡頭,可能會將逼真的戰機塗裝誤認為實際目標。然而,在具備紅外與雷達功能的系統面前,這類圖像幾乎形同虛設。紅外系統能辨識熱能分布,地面塗鴉無法模擬引擎或機體熱源,輕易被判定為假目標;而雷達偵測依賴金屬反射訊號,更不可能對平面塗裝產生反應。

二戰時期蘇聯也曾透過充氣模型混淆納粹。 圖:翻攝自雲霄武堂

從經濟角度來看,俄軍此舉則具明確優勢。一幅地面畫戰機的成本僅數百美元,相較之下,一枚烏軍使用的導彈造價動輒數萬美元以上。若能成功誤導攻擊,等同迫使敵方以高價換取虛空目標。根據烏克蘭軍方透露,目前前線每日最低彈藥需求量為 6000 枚,但實際每天僅能發射約 2000 枚。若錯誤攻擊率上升,恐將使烏軍資源更為緊張。

然而,戰術欺敵之合法性與道德爭議亦隨之浮現。《日內瓦公約》雖未明文禁止戰術伪裝,但其主旨為保護平民與限制戰爭暴行。一旦這類偽裝部署於民區周邊或導致誤擊平民目標,將引發更大爭議。烏克蘭方面則批評俄軍的戰術行為本質上是心理戰,意圖擾亂其後勤與判斷力,而非實質改變戰場格局。

儘管國際軍事分析界對此戰術看法不一,有人稱其為「低成本創新」,亦有人批評其「象徵意義大於實戰價值」。但在資源稀缺與技術對抗並行的俄烏戰場上,每一項低價而高效的戰術手段都可能產生連鎖影響。

俄軍蘇-57 戰鬥機。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