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名30多歲女子到北部醫美診所進行大腿抽脂手術,在注射完牛奶針(鎮靜麻醉)後闔上眼。當手術告一段落,醫師先行離去,護理人員將趴臥的她翻身,赫然驚見她已失去呼吸心跳,緊急搶救仍回天乏術。

整個過程,沒有醫護人員察覺異狀,也沒有監測儀器及時發出警訊,她就這樣靜悄悄地,魂斷手術台……。

事發後,醫師第一時間對外宣稱患者「沒打麻醉」,診所為了自圓其說,對內部文件大動手腳,企圖更改手術內容及使用的麻醉劑量等紀錄,想盡辦法掩蓋事實。

這樁沒有躍上新聞版面的憾事,留下諸多謎團,目前正由檢方偵辦調查中。而諸如此類的荒謬疏失、黑箱作業和鬆散監管制度,只不過是台灣醫美亂象的冰山一角。

「很多醫美疏失,在和解簽下保密條款就結束了,不會留下司法紀錄,也不會對外曝光,存在很多黑數。」睿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林倩芸說。

回到源頭來看,很多事故與爭議的發生,都不是偶然,而是台灣長年對醫美領域低度監管、放任亂象增生下,早可預見的結果。

衛福部2018年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限定削骨、大量抽脂、隆乳、隆鼻等八大高風險手術,只能由特定的專科醫師執刀。除此之外,其餘醫美手術或電音波、針劑類等治療,只要有西醫執照,不限科別都能執行。

至於麻醉的監管制度,更為鬆散。雖然《特管辦法》限定這八大項目只能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卻又加開一道後門,允許施以輕度、中度鎮靜的手術,可由只受過麻醉相關訓練的醫師執行;而其他經常需要全身麻醉的私密處手術
、減肥手術等,甚至不限由麻醫執行。

按照醫美行情,聘請麻醉專科醫師每小時約8千到1萬元,醫美診所為了壓低成本,經常找每小時僅4、5千元的麻醉護理師代打,也就是俗稱的「麻姐」。

若要更省事,就由醫美醫師自行麻醉。許多嚴重的疏失,都是醫師「自麻自刀」分身乏術,無法嚴密監測患者的心跳、血氧等生命徵象,釀下大禍。

麻醉專科醫師蘇百川形容,醫美診所手術室就像密室,只能靠醫護自律。就算不慎發生麻醉事故,也沒機制要求診所要向衛生機關、麻醉醫學會通報,所以官方至今沒有相關統計,「再過10年,也不會有這個數字,黑數非常大。」

醫美麻醉亂象頻現,原因之一是制度開了這扇灰色大門,但這次翻修《特管辦法》,衛福部卻對漏洞視而不見。

「單次抽脂超過1,500毫升,全麻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只抽1,450毫升,就可以由整形外科醫師自己麻醉,這規定不是很荒謬嗎?」一名資深麻醉醫師質疑。

蘇百川認為,無論手術大小,只要給了麻醉,就有一定風險。是時候該重新檢視醫美診所的安全規範,所有麻醉不論術式,都該比照重度鎮靜、全身麻醉由專科醫師執行,輕度、中度鎮靜由第二位受過訓練的非手術醫師執行,才更能確保病人安全。

追求美好外貌,不該成為遊走生死邊緣的賭局,多少人付出慘痛的代價,才凝聚起改革的力量。這一次,不能再鬆手,事關民眾的安全與權益,不容討價還價。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510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回收舊鞋、舊衣舊包包「全家超商咖啡、茶葉蛋免費一整年」!活動日期、參加方法、寄送步驟教學一次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0/post/202511230008/

中鋼股價10年新低,跌到17.X元「股東卻攀高130萬」,為什麼大家還敢買?老牌定存股未來只剩一條生路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08/post/2025112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