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補救吃緊的健保財務,衛福部日前研議三大方向改革補充保費,包含擬將利息股利租金等收入來源改採「年度結算」,凡事單年累計逾 2萬元,將會開徵 2.11%補充保費,獎金的起徵門檻也要改以「最低基本工資 4倍以上」為標準,引發部分民眾反彈;行政院長卓榮泰考量社會意見,昨(6)晚指示暫緩此規劃。衛福部長石崇良今(7)日也親上火線再回應。

石崇良表示,所有政策的出發點都是以「健保不能倒」,讓財務永續、穩健經營,照顧更多弱勢民眾為出發點。但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更多社會共識及討論,往後還會持續蒐集意見,為健保發展繼續努力。

當前熱搜:AI泡沫化? 美股道瓊跌近400點、納指挫近2%、台積電ADR跌1.5%

被問到「推出這樣的政策有跟跨部會溝通討論?因為金管會也說不知道相關事情」,石崇良回應,草案在衛福部內部已討論許久,他們不斷為健保財務研析,過程中也有與許多財經專家討論,但目前修法「只是想法」,還沒正式啟動、沒有進入法治程序,否則一定會跨部會討論、舉辦對外公聽會,並表示「這個事件有點偶然,因為也是經過媒體專訪才揭露」。

石崇良強調,健保財務改革確實有必要性,改革不會停,要繼續走下去,後續還是會朝向如量能付費、公平負擔、照顧弱勢等「健保精神」發展,無論是保費結構調整、補充保費改革,甚至是增加財務來源,都會秉持上述精神持續討論。但為了不讓消息「以訛傳訛」,主要還是希望民眾了解,補充保費調整,只在討論過程,「並非既定政策。」

對補充保費爭議,前立委鄭運鵬認為,補充保費的概念,似乎定義為「健保捐」來理解比較合適。由於我國的健保費率機制是照收入高低計算,一開始就被質疑這不是保險,而是稅費。保險是看風險,收入高低不代表健康好壞,收入高的人說不定還比較健康,但反而保費比較高,這是反保險概念。

現正最夯:鳳凰颱風案例罕見!氣象專家列「3特點」:幾乎無一個案

鄭運鵬進一步解釋,但是已經成形的架構,不可能改變,改變規則國人更難接受,除非放倒、打掉重練(年金改革也一樣)。在這個架構下,補充保費的來源一定和每個人的健康風險無關,只是彌補健保財務風險,這樣的話,就不是保費,而是特定目的的稅捐才對,和菸捐差不多意思。

所謂的菸捐、健康捐是一種對特定商品課徵的「專款專用」費用,主要目的是透過價格調升來「以價制量」,達到抑制消費的目的,同時政府也能將稅收用於特定的健康與社會福利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