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太空總署 ( NASA ) 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自 2008 年發射以來,一直在觀測到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神秘伽馬射線輝光。這股難以解釋的漫射光源讓科學界困惑多年,主流說法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是由老化恆星的殘骸——脈衝星——所產生,另一方則主張可能來自難以捉摸的暗物質碰撞。
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約瑟夫‧西爾克(Joseph Silk)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超級電腦進行新模擬,結果顯示暗物質的分佈並非過去假設的球形,而是呈現略扁的「蛋形」。這樣的形狀與費米望遠鏡觀測到的伽馬射線分佈相符,使得暗物質理論重新獲得支持。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物理評論快報》。
西爾克指出,過去的模型過於簡化,而此次模擬首次將銀河中心的實際物理條件納入考量。「目前有一半的可能性,這種輝光來自暗物質湮滅,而非老恆星。」他表示,如果這一假說成立,將是揭開暗物質本質的重要突破。
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由稱為 WIMP(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假想粒子組成,當兩個粒子相遇時會互相湮滅並釋放伽馬射線。多位天文學者指出,這項研究雖未直接證實暗物質存在,卻重新開啟了它解釋銀河中心光芒的可能性,也為全球多項暗物質探測計畫注入新動力。
下一步的關鍵將落在正在建設中的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天文台(CTAO),預計於 2027 年啟用。該儀器將以更高解析度觀測伽馬射線,確認光源是否來自暗物質碰撞。若結果屬實,這將是人類首次間接證實暗物質存在的重大里程碑,讓科學家更接近揭開宇宙最深層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