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廣播電臺官網遭駭客入侵,首頁被惡意置換為中國五星旗。檢調調查後發現內部人員涉案,甚至企圖於雙十國慶再度故技重施。這起事件表面上是資安漏洞,實際上卻是一次針對「國家聲音系統」的滲透行動。這提醒我們,在認知戰與混合戰並行的時代,公營媒體不僅是資訊傳遞機構,更是民主防衛體系中的關鍵基礎設施。
央廣的危機反應,是制度自我修復的體現
全站首選:2家插五星旗制裁我官兵行庫?王定宇公布:台銀人壽與玉山銀行
對台灣而言,央廣不只是廣播電臺,而是國家敘事的出口,是重大突發事件中維繫社會信任的節點。若電力中斷會讓城市陷入黑暗,資訊信任崩解則會讓社會陷入混亂。這次事件顯示,戰爭不一定從戰場開始,也可能從一個官媒網站首頁的變色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央廣在發現異常後,主動報請檢調介入調查,避免事態惡化,也達到及時遏止的效果。這不僅是危機反應,更是制度自我修復的體現。能夠即時發現、誠實通報與迅速止損,代表公營媒體具備「自我免疫力」。在資訊戰時代,防衛的核心不只是技術防火牆,更是對滲透有警覺、對信任有意識的制度能力。
中國企圖癱瘓台灣社會信任體系
全站首選:新光人壽辦動土典禮「什麼瞎招 」財經網紅笑瘋:徒增北市開鍘底氣
事實上,公營媒體早已成為資訊戰的第一波攻擊面。趨勢科技多年前即指出:「假新聞與假訊息,是新型態的關鍵基礎設施攻擊。」這些攻擊目的不在癱瘓系統,而在摧毀民眾對媒體與政府的信任。此次央廣遭駭事件,若最後查明確與中國滲透有關,將是典型的「內外合擊」策略:外部駭攻製造恐懼,內部滲透削弱信任結構。
此外,中國近年不斷以「法律化」包裝威權手段,從對國軍心理作戰人員發布懸賞通告,到以「懲獨」為名的跨境恫嚇,實質上皆屬心理戰的延伸。它企圖讓台灣社會對自身制度產生不安全感,讓公民懷疑國家能力與資訊真偽。這類攻擊並非為了癱瘓伺服器,而是要癱瘓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
戰時維持秩序與信任的支柱:公營媒體的三大功能
當戰爭發生時,公營媒體的角色將更加關鍵。它不只是政府傳遞消息的平台,更是「心理防衛戰」的核心節點,肩負三大功能:資訊防禦、民心穩定與外部溝通。
前者在於抵禦假訊息、維持訊息一致與正確;第二在於冷靜發布「可行動的資訊」,而非情緒動員,讓人民有所依循;第三則是透過多語平台向國際社會說明戰爭起因與人道處境,爭取共感與支持。這三項任務構成民主社會在戰時維持秩序與信任的支柱。
「從娃娃抓起」:釜底抽薪的長期滲透布局
然而,若公營媒體成為滲透目標,影響將遠超技術層面。因為在資訊時代,「攻陷一個頻道」往往比「攻下一座島」更容易。中國深知此理,才會同時運用TikTok、小紅書、YouTube等平台滲透民心,透過演算法影響輿論,進行長期的敘事塑形。近年來,它更把滲透重心下移至台灣兒少與青年族群,藉由短影音、娛樂內容與明星文化,實施「從娃娃抓起」的策略,培養台灣年輕世代對中國文化與價值的潛在認同。這不只是資訊操控,更是認知戰的「釜底抽薪」布局,透過潛移默化改變一代人的世界觀。當戰亂爆發時,這些早被滲透的媒介與心態,便能迅速被動員,用以散播假訊息、混淆視聽、瓦解士氣。
真正的防衛,不是掩蓋,而是揭露
因此,防禦體系必須結合法律、資安與內控三道防線。法律上,應明確界定媒體滲透與協力行為的責任與懲罰;資安上,要建立跨部會資安監測與快速反應機制;內控上,則要強化識讀教育與資訊揭露,讓社會理解滲透的本質,而非陷入恐懼。真正的防衛,不是掩蓋,而是揭露。
當戰爭的形態轉為「心理戰」與「敘事戰」,守住國人對公營媒體的信任,就是守住國家的韌性。央廣事件雖令人警醒,卻也提醒我們:只要制度能誠實應對、迅速修復、公開教育,民主的防火牆仍然堅固。
在假新聞比飛彈更快的時代,能守住真相的媒體,就是能守住台灣的媒體。
文/洪浦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