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於10月24日起接受提名,但在提名期未開之前,一股前所未見的「棄選潮」已席捲現屆立法會。從74歲的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率先宣布退休開始,在短短十多天內,包括馬逢國、張宇人、陳健波、狄志遠、黃英豪、張欣宇、林健鋒、林素蔚、易志明、盧偉國、周文港、廖長江等13人相繼宣告不再參選。

而《明報》、香港01等媒體進一步指出,盛傳更多現任議員亦「被勸退」,當中不乏過去被視為「愛國愛港」核心力量的建制派中堅,如葉劉淑儀、黎棟國、容海恩、謝偉俊等人。棄選正是中共宣傳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狡兔死、走狗烹」這句古諺,或許再準確不過地描繪了現今立法會變局的邏輯。

當前熱搜:2家插五星旗制裁我官兵行庫?王定宇公布:台銀人壽與玉山銀行 

從「忠誠」到「被祝福」 「建制派」的政治命運

這場棄選潮之所以引人注目,並非因為社會對這些議員有多深感情,許多立法會議員名字對香港選民甚至是陌生的,而在於「退出」的象徵意義。過去五年,立法會在國安法保駕護航下,不僅「完善選舉制度」,最後幾乎完成「去對抗化」,民主派被剔除,本土派被清空,整個立法會進入「愛國者治港」的維穩狀態。然而就在政權逐步穩固的當下,連「愛國愛港」的「建制派」也被排除在外。

最令外界嘩然的,莫過於葉劉淑儀的遭遇。她既是行會召集人,又是自視極高的「忠誠長期服侍者」。過去二十年,她在不同場合以強硬立場推動國安立法、譴責異議人士,長期扮演北京信任的「政治執行器」。但如今,她也被列入「不被祝福」的名單之中。葉劉淑儀的失落顯然帶有象徵意涵,忠誠不再是保障,而是消耗品。

當前熱搜:新光人壽辦動土典禮「什麼瞎招 」財經網紅笑瘋:徒增北市開鍘底氣

從原本政治盟友的掌聲,到最後默然退場,這些人正經歷一場制度性清洗。北京希望立法會「年輕化」,但其實「年輕化」只是婉轉的說辭;真正的意圖,是為國企、中資與「國家隊」人馬騰出空間。一旦「國家力量」直接進駐立法會,便不再需要靠本地政治人物充當中間層,忠僕的任務完成,走狗自然無用。

權力重塑下的「被自願」退場

從制度角度來看,這並非單純的個人選擇,而是一場受控的再分配。選舉變成了一場人事重組的「表演」,提名機制再收緊、政治參與在萎縮,最後連誰能「競選」也成為中共統籌決策的一部分。

有別於政治派系之爭,如今的棄選潮透露出「權力上游」的強勢干預。按照港媒報導,新一屆立法會可能將有近三分之一席位由中資、國企或國家智庫背景的代表佔據,直接體現「國家隊」的存在。換句話說,立法會正從原本「香港式政治」的舞台,轉變成「央企治理延伸」的管理機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花瓶。

在這樣的格局下,曾經被視為「有功」的忠誠「建制派」反成為制度的冗餘。這些人維持秩序,讓國安法順利立法施行、協助反送中「清場」,但任務完成後,便不再被認為是穩定因素,而是一種政治風險。過去他們推動國安立法、批判泛民,如今卻被同樣的穩控邏輯取代。這正呼應那句無情的古諺:兔死之後,獵犬也逃不過被宰殺的命運。

從「愛國者治港」到「國家隊理港」

棄選潮背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香港政治結構的全面「中央化」。過去幾年,以「完善制度」之名行「去政黨化」之實。現屆九十名議員中,已有大約三分之一同時擁有人大、政協職銜,其餘則來自中資企業或「智庫代表」。表面上,這些人強調專業、中立與效率;實質上,他們代表的是國家經濟與政治力量的延伸,未來更負責要經濟輸血的任務。

然而,「愛國者治港」原意是確保政治忠誠,但今日的退選現實卻更像「國家隊治港」:當中央資本直接主導政策議題、分配資源時,本地政治社群的自治與政治多樣性不再有存身之地。這種轉變象徵著香港政治的一次「去地方化」,也就「土司」概念的轉型;立法會不再是各界民意競逐的場域,而是中央政策貫徹的行政延伸。

制度的穩定並非毫無代價,當制度以「忠誠」取代「代表性」、以「穩定」取代「問責」時,它所削弱的不僅是政治生命力,也可能是「一國兩制」的合法性。這使立法會距離香港民意愈來愈遠,民眾的參與與關心被徹底邊緣化。

從喝采到沉默 制度信任的瓦解

回顧過去幾年,這場權力戲劇中不乏諷刺。當初本土派被DQ取消資格時,「建制派」拍手叫好;當泛民全數被DQ驅逐時,建制派拍手再笑。但如今輪到自己「被祝福」退場,卻再無人替他們發聲。那一刻,「政治忠誠」的代價在他們身上具體呈現。

今天被勸退的議員們,曾經是「執政穩定」的保證。從短期觀察,這場棄選潮標誌著香港政壇進一步的「更替」與中央意志的強化;從長遠來看,則是權力與信任平衡的斷裂。可以想見,香港的政治未來,仍會繼續沿著這條「無波的軌道」行進,「一國兩制」步入「一國一制」,現在的國民黨主席的「選舉」,中共中央的隔海指定指控,也有某種隔海呼應的錯亂感。

葉劉淑儀也被列入「不被祝福」的名單之中。她的失落顯然帶有象徵意涵,忠誠不再是保障,而是消耗品。    圖:擷取自央視(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