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Taiw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自9月19日至10月12日於北、高兩地盛大舉行,12日圓滿落幕,並於中正紀念堂演藝廳頒發「人權電影獎」。社會組首獎由隋淑芬執導的《五花肉》奪下,評審認為,《五花肉》有別於多數關於白色恐怖劇情片常見的男性視角,而係以妻子、母親的處境為主軸,敘事具濃厚的文學性,蘊含著對時代的無言控訴。

國家人權博物館為提升台灣國際人權電影展的知名度及能見度,今年將影展轉型為電影節,並首度舉辦「人權電影獎」,鼓勵民眾透過影像作品,探討人權議題。

全站首選:于朦朧墜樓案延燒一個月!范世錡突自爆「我殺了他」截圖瘋傳

獎項區分為「青年組」(18到未滿36歲)與「社會組」(36歲以上)兩大競賽單元,每組設置首獎、優選與佳作,分別頒發15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金。首次辦理即吸引102件作品參賽。經過初審及決選程序,評審團從各組10件入圍作品中選出獲獎作品,12日揭曉得獎名單,頒發獎金與獎狀。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策展人葉天倫等嘉賓出席。

今年評審團由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林正盛擔任主席,並邀請《民主,練習中》導演楊正欣、《新來的小朋友》導演陳聖元與影評人彭紹宇擔任初審評審,從主題多元、創造力豐沛的百部短片中選出20部入圍作品;再邀請策展人導演葉天倫、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伯任、影評人翁煌德、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出任決選評審,選出首屆人權電影獎得主。

王時思表示,今年參賽作品內容相當豐富,涵蓋白色恐怖、勞動處境、司法正義、信仰自由與移民等多元議題,充分展現影像作為社會記憶與人權對話載體的重要性,也證明唯有在台灣這塊自由的土地上才得以被述說出來。她強調,文化部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始終沒有忘記,未來會更加利用這個場域進行民主自由的教育,讓世界看見台灣為了保障民主、自由、人權所做出的努力。

全站首選:「習主席只是心情不好」川普釋善意:美國希望幫助中國而非傷害它

決選評審影評人翁煌德提及,這是台灣第一個從人權角度鼓勵電影創作的獎項,評審團在討論過程不只針對電影劇情、美學,還必須思考作品跟人權之間的關聯。翁煌德指出,這些作品透過影像,從結構跟人性的角度展現對於社會的關懷,不論最終是否得獎,都是非常傑出的電影創作。

首屆「人權電影獎」青年組首獎由黃勇嵻執導的《留學生》奪得,短片描述從越南來台升學的留學生阮氏青春和范氏梅發現,現實生活與想像有極大落差,留學生與外籍勞工身份在台灣似乎沒有區別,不願成為逃逸外勞的青春,如何試圖透過轉校來取得更好的機會與未來,卻徒勞無功。

導演黃勇嵻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表示,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已是台灣當代社會的巨大隱憂,他希望透過青春和梅的故事,聚焦越南留學生在台灣的現實生活與心理掙扎,從他們既是「學生」也是「工人」的雙重角色,呈現這群人在邊緣地帶奮力生活的真實樣貌。評審認為透過越南「留學生」的獨特視角,影片深刻揭示台灣勞動處境的沉痾與結構性困境,展現出對人權議題的敏銳關注。

青年組優選由顏齊瑩以《再見大我》獲獎,故事聚焦在20多年前從中國嫁來台灣的小姚,她輾轉來到老兵們的女眷和遺孀居住的「大我新舍」,隨著宿舍即將拆除改建,未知的旅程也將再次開啟。「身體和鏡頭帶領著我,原先女性群像在老兵背後模糊的身影越發清晰,我慢慢看見她們,聽她們說自己的故事。」

導演顏齊瑩表示,儘管她們生命有許多無奈與妥協,卻也在移動的縫隙間閃爍堅韌的光。評審團評析,導演以長期而細緻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呈現被社會忽視的榮民與外籍配偶所面臨的艱困處境,作品蘊含深厚的人道關懷視角,觸動人心。

青年組佳作為陳俊維的《哥哥死後去了哪裡》,他的哥哥於2013年過世,同年年底,有位家庭友人,自稱能與已故哥哥聯繫溝通,並轉達哥哥想把骨灰遷往他處。陳俊維多年後才得知有這麼一件「骨灰搬家事件」,於是開始思考,與其大家各執一詞,不如詢問專業人士,於是他拜訪修習過能量風水課程的陳小姐、提供「與往生者占卜溝通」服務的郭老師、太子爺的乩身林大哥等,希望他們能為「哥哥死後去了哪裡」這道難題提供可靠的線索。評審認為,陳俊維細膩而真摯的敘事,觸及信仰自由的議題,作品不僅揭示信仰的本質意義,也彰顯導演對人性尊嚴的深切關懷。

社會組首獎由隋淑芬執導的《五花肉》奪下,由金馬得主與剪輯大師廖慶松親自操刀,並由小薰(黃瀞怡)、庹宗華主演。隋淑芬透露,故事發想自一位前輩作家兒時的挨餓經驗,參雜父親被誣告入獄及自己無憂純真的玩樂童年,以此交織而成。藉由即將上小學的男童視角,經歷父親被捕、發現母親「以肉易肉」的秘密,帶出60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氛圍與普遍貧窮的社會現象。

社會組優選由蔣煥民、孫曉彤所共同製作的《尋寶的人》獲獎,描寫藝術家梅丁衍追尋木刻版畫家、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榮燦在白色恐怖時期的遭遇與經歷,透過深入的創作與研究,揭示歷史的疏漏與不公。孫曉彤表示,《尋寶的人》記錄的是梅丁衍的創作軌跡,也是一場關於找尋歷史、身分認同、國家命運和個人際遇的旅程,並示範藝術創作可以做為一個人發聲與表態的途徑。評審認為,影片不僅幫助被遺忘的前輩藝術家恢復應有地位,也彰顯創作者對人權關懷的深刻探索。

社會組佳作則是李家驊執導的劇情短片《薄荷涼菸》,描述主角愛女死於車禍,在肇事者出獄這天,主角攜帶利刃前來尋仇,原想同歸於盡,但對方不經意的舉動,卻讓他開始動搖。評審認為,看似單純的復仇故事,實則蘊含導演對司法與刑罰制度的深切關注。影片透過父親在復仇與原諒之間的掙扎,映照出司法如何平衡公義與人性,突顯寬恕、正義與人權價值之間複雜而深刻的辯證。

人權館指出,期待透過「人權電影獎」鼓勵年青世代以影像創作關注及探討表人權議題,並吸引更多觀眾透過影像學習、理解及反思人權的核心價值。人權館表示,明年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將持續擴大辦理,持續透過國內外影像作品的力量,推廣人權理念並與國際交流,讓國際看見台灣民主及人權進程,也讓國人感受台灣與國際人權議題的連動,以及守護台灣人權的重要性及對全球的影響。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官網:https://tihrff.nhrm.gov.tw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hrff

人權電影獎社會組首獎《五花肉》導演隋淑芬(右)與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左)合影。   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右6)、人權電影獎評審、頒獎嘉賓與得獎劇組合影。   圖: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