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於9月12至14日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舉辦「非自主缺席:第十四屆青年人權體驗營」,帶領25位對白色恐怖歷史和人權議題有興趣的青年學員,透過創傷療癒實務經驗、受難者及家屬的生命故事分享、歷史現場導覽到書信、讀劇的創作轉譯,建構對於政治創傷與「代間創傷」的理解,引導看見國家威權體制下社會集體創傷記憶的複雜性,共同探究療癒的可能途徑。
國家人權博物館表示,為深化與會學員對「政治創傷」的了解,本屆綠島人權體驗營行前特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前導課程(8月16日及17日),以受難者故事為脈絡,帶領學員認識園區,了解偵訊、審判、服刑到重返社會的軌跡,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彭仁郁副研究員,從研究者的視角解析政治創傷的成因與案例,揭示主體經驗的複雜圖像.
全站首選:柯文哲交保撤銷!北院今重開羈押庭 律師分析「此結果」可能性較大
作家胡淑雯則以鹿窟事件倖存者陳政子的女性經驗為例,分享政治權勢與性別壓迫在生命中的烙印;海島演劇團長林志遠帶領學員透過讀劇,運用聲音與肢體演繹受難者的處境,揣摩受難者家屬的心境,字斟句酌家書內容以寄託思念。
前導課程也邀請政治受難者家屬宋文博、洪雪華與施又熙,分享在面對缺席的家人時,父母輩的創傷是如何影響自己生命的成長。宋文博回憶起自己小一時母親久候家書卻等來槍決通知的心情,以及與母親前往極樂殯儀館領取宋盛淼遺體的過往;洪雪華提及母親陳勤前輩,畢生都對在獄中出生的大女兒充滿愧疚;施又熙因為受難者家屬的身分,在成長過程時常遭受排擠霸凌,即使身在家中,也飽受生命威脅,對此她也坦言,「家,對我來講,並不安全。」
綠島人權體驗營12日邀請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何雪綾研究員講述政治創傷療癒工作實務,分享政府輔導的實施進程、受難者在復原過程中所面對的困境與外人的批評及想像投射等議題,引導學員去探究「我們」能夠為這些政治創傷者做什麼。13日則由東華大學歷史系陳進金教授與張則周前輩分享相關的文史研究與生命故事,並帶領學員踏訪流麻溝、十三中隊、燕子洞等地,並邀請陳欽生、顏司音、林小雲分享作為受難者與受難家屬的生命敘事。
林小雲以電影《蘿拉快跑》(1998)為喻,形容母親范義妹沒有任何反轉時間的逃離機會,只能承受現實中所遭遇的委屈與創傷;顏司音提到父親顏大樹出獄後為了家人而架起安全帷幕,卻也對於執政者從小深植在小孩心中的愛國思想感到矛盾與無奈。
人權館指出,本屆體驗營以場域為師,藉由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家屬及第二、第三代的生命故事分享,希望透過多重聲音的交流,讓學員理解白色恐怖即便過去,它所造成的家族傷痛與社會汙名下的孤立隔絕,仍在當代迴盪。期望透過體驗營活動,促進台灣社會對政治創傷的理解,同理其中的傷痛,共同創造療癒的可能途徑,並且防止同樣的傷害再度發生。

陳進金老師與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帶領學員進行人文走讀,探索流麻溝、十三中隊、燕子洞、模型館及蠟像館。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綠島「非自主缺席:第十四屆青年人權體驗營」合影。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