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演說甫落幕,一封由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撰寫、題為〈賴總統,綠能這條路,我們願意陪您堅持下去〉的公開信,信中呼籲總統賴清德堅定推動能源轉型,強調「綠能不只是電力問題,而是台灣的生存策略」。

高茹萍在信中指出,今年國慶演說中未提及風電、光電或再生能源,讓許多長期投入綠能產業的民間實踐者感到失落。她強調,「我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群相信再生能源價值的人」,這群人包括NGO、公民團體、學界、智庫、公務部門及施工現場第一線人員,都是推動台灣綠能的無名力量。

全站首選:入秋首波降溫即將報到!氣象粉專揭三大特徵 北部恐驟降10℃

信中坦言,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艱難重重,從中央部會的協調斷層、地方阻力到假訊息攻擊,屢屢成為政治操作的箭靶。高茹萍寫道,「從『光電毀田』、『風電毀海』到『圖利財團』,我們早已見怪不怪,但更希望能被理性檢視,而不是被妖魔化。」

她呼籲社會必須理解,能源轉型是一項長期國家工程,需跨越政黨與選舉週期的基本共識,「這不是誰的政績,而是台灣的生存策略。」

她指出,近年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名列全球前五,太陽光電支撐了白天近兩成用電需求,綠能產業吸引外資投資,也成為年輕人投入永續領域的契機,「這一切,不該因為沉默而停擺。」

全站首選:中共女特工裝大紀元記者吸收國軍!海鋒大隊士兵洩雄二飛彈操作書

信末,高茹萍寫道:「賴總統,您是唯一能帶領行政體系與社會共識的領導人。如果您選擇沉默,訊號就會模糊;若您選擇堅定,我們也一定會撐著走下去。」

以下為公開信全文:

賴 總統 您好:
國慶日那天,當您站在總統府前發表演說,我們守在螢幕前,心中有個小小的期待:您會不會提到風電?會不會提到光電?會不會重申能源轉型這條路,是台灣不能回頭的選擇?

但當演說結束,我們靜默幾秒,答案揭曉——沒有。一字未提。

那一刻,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綠能議題在公開論述中的缺席,更像是我們這些年來共同努力的方向,正被悄悄冷落。

但 總統,我們沒有氣餒。我們選擇寫下這封信,只想讓您知道,我們還在,而且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產業,是一整群堅持再生能源價值的人。

我們是「綠能控」,來自各地的實踐者

我們不只是再生能源從業人員,更是你我身邊的「綠能控」:來自NGO、公民團體、學界、智庫、媒體、公務體系、台電與施工現場的第一線人員。我們有人在努力發綠電,也有人在做風場規劃;有人寫政策,也有人監督制度;有人做研究,也有人參與政府與地方協調。

我們角色不同,但有一個共通點:我們相信,再生能源是台灣最值得堅持的路之一。

我們知道這條路很難,但不能不走

綠能從來不是輕鬆的選擇。它涉及空間與土地使用、涉及人與人的協商、也涉及制度與政治的博弈、甚至涉及國家安全電網韌性。我們面對的挑戰包括中央跨部會的溝通協調失靈、地方溝通的阻力、假訊息的攻擊、個案弊端的放大、政策方向的反覆,還有制度內部繁瑣的審查流程。

更令人沮喪的是,來自不同政黨的政治性攻擊。當再生能源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只要能激起情緒、爭取選票,就有人不惜扭曲事實、抹黑政策方向。從「光電毀田」、「風電毀海」到「圖利財團」、「全民買單」,我們早已見怪不怪。

我們願意被檢視,也更願意投入心力,參與台灣在環境保護、農漁共榮、綠能人才培育以及地方創生上的重建與轉型工程。因為我們知道,能源轉型不該只是電力問題,更是整體國土治理與社會共好願景的延伸。

但我們不該被妖魔化。

能源轉型是一場國家級的長程工程,需要的是穩定的政策推動與務實的社會溝通,更需要跨越政黨與選舉週期的基本共識。這不是誰的政績,而是台灣的生存策略。

再生能源是我們的選擇,也是台灣的機會

我們不是為了太陽才做光電,不是為了風才做風電,而是因為我們清楚,這是台灣產業競爭力、能源安全與氣候承諾的基礎。

過去這幾年,我們看到台灣離岸風電站上全球第五,太陽光電撐起白天近兩成用電需求。我們也看到外資願意繼續投資,年輕人選擇把永續當作終身志業。我們看見了一條艱難卻值得的道路。
這一切,不該因為沉默而停擺。

總統,我們願意繼續努力,也希望您能堅持方向
您是唯一能夠帶領行政體系與社會共識的領導人。如果您選擇沉默,訊號就會模糊;如果您選擇保守,系統就會停擺。

但若您選擇堅定,我們也一定會撐著走下去。
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掌聲,而是希望這條路被記得、被肯定、被延續。因為有我們挺你,您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