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後清溝進度顯著加速,今日預計挺進超過20公里,復原腳步明顯推進。他指出,根據國土署統計,昨日已突破18公里,在各縣市環保局與志工協力下,原本一天僅能清出20公尺,如今水流已逐漸暢通。彭啓明形容,這場清溝行動如同「打通一條血路」,最難路段終於開始動起來,「希望就在前方」。

彭啓明說明,根據國土署回報,截至昨日清理進度已突破18公里。台南市環保局邱源隆隊長特別認真,親自陪同他研究水路結構並下溝勘查。他指出,最難、最壅塞的路段已開始有水流通動,雖仍需多次往返,但「希望就在前方」。

當前熱搜:入秋首波降溫即將報到!氣象粉專揭三大特徵 北部恐驟降10℃

他回憶,中秋節前曾至現場視察,當時大型清溝車一日僅能前進20公尺;若有志工協助,才可能達50至60公尺。當地清潔隊的老員工向他坦言:「做救災幾十年,沒看過這麼嚴重的泥沙堵塞。」光復鄉全長約30公里的排水系統幾乎全面阻塞,光靠現有機具恐半年難清完。

彭啓明指出,清溝進展的關鍵並非重機具,而是「願意蹲下來鏟泥的雙手」。他強調,志工們打開每一個側溝蓋,用鏟子一鏟一鏟地清除泥沙,讓清溝車的速度逐漸提升。「在這次災後,專業與熱忱已不再有界線,國軍與志工並肩奮戰,展現了台灣的力量與團結。」

針對有民眾質疑「部長不該親自談水溝」,彭啓明主張,這正是最應被重視的事。「水溝是城市的血管,流動起來,生活才能恢復。」他期盼各地方政府能將這項平時看不見的工作,視為基本功之一,建立長期維護制度,減少災後困境重演。

全站首選:中共女特工裝大紀元記者吸收國軍!海鋒大隊士兵洩雄二飛彈操作書

他表示,這場災後清理不只是排水問題,連日常生活的基礎都受影響。「水溝不通,廁所都會堵,這是生活的根本。」他也提到,七月以來極端氣候事件頻仍,環境部與各縣市環保團隊一路面對光電板、石棉瓦、巨量廢棄物與淤泥挑戰,「每一場都是破紀錄的挑戰,也逼著我們創新思考、調整制度。」

彭啓明指出,從這幾次重大天災中,環境部正進行防災體質的檢討與改革。他說:「每一次災難,都是讓體系變更好的機會。」未來將從制度層面加強環境守護與基礎防災,確保災後復原更迅速。

談到志工的貢獻,彭啓明感性表示,在世界各地,最感人的總是願意伸出手的志工。「這次花蓮泥沙厚重、廢棄物量龐大,連國軍都忙不過來,但有你們在,清理速度加快,復原時間縮短,讓台灣的韌性再次被看見。」

他說,近日滑社群時,不斷看到志工清理、分送物資、幫忙洗雨鞋的影片,「雖然無法一一回覆,但每一段都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他特別提到,在光復車站前看到有人清洗裝備、分類回收、提供餐食的畫面,讓他深受感動。

彭啓明最後表示:「你們,是這場災後重生中最溫暖的力量。」他感謝每一位願意為花蓮、為台灣付出的志工與公部門夥伴,強調「在這個時刻,每個人都是花蓮人」。他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努力,花蓮的家園一定能重新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