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表示,樺加沙颱風造成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決口,導致光復及鳳林地區大面積農田受損、灌溉中斷。部長陳駿季今(12)日與農田水利署副署長林國華出席行政院前進協調所記者會,針對農田復原方向及土壤檢測結果進行說明,強調將以「對農民最有利、對農業最永續」為原則,與專家及農民共同擬定重建方案。

林國華說明,針對專家建議,農業部初步擬定了三個復育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將全部土沙清運,他坦言這方案執行上最為困難,可能需要花上3年的時間才能夠恢復。第二個部分是部分移除土沙,做原地籍重建的方式,但考量到有些農田有獨立屋,若部分移除土沙,可能會形成窪地,這部分需要另外再處理。林國華主張,第三個部分可能是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用農地重劃的方式,讓重劃區的每一塊田都有農路、水路,使耕作更便利。林國華強調,以上三個方向後續如何決策,仍需與專家學者和地方農民做充分溝通,才能找出最適合的做法。

全站首選:入秋首波降溫即將報到!氣象粉專揭三大特徵 北部恐驟降10℃

陳駿季補充說明,關於農田這次淹沒,農業部其實在發現災害的第二天(9/24)就啟動相關的航照和地籍圖套疊,精準定位因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所造成的土壤淹沒範圍。陳駿季部長指出,根據定位,後續分兩層次處理。第一層次針對一部分農田沒有被淹,但因渠道受到淤積,供水無法透過渠道供應的問題,農業部第一時間鑿了兩口井,做緊急管路的灌溉,讓這些沒有被淹沒的農田作物能繼續生長。

陳駿季表示,第二個層次就是針對農田受到淹沒的處理。初步估計,光復和鳳林兩邊農地被淹沒的總面積大概接近775到800公頃左右。他說明,被淹沒的厚度有不同等級,有的是幾公分,有的甚至可以達到五、六米。陳駿季部長指出,上禮拜已啟動土壤專家來勘查,外界很關心的土壤重金屬標準問題,農業部現在也說明,土壤檢測了30個樣本點,各個地區的樣本點本身,對土壤、對作物的生長、對後續作物栽種,都沒有相關任何問題,都符合標準。

陳駿季進一步說明,一開始大家都認為這些淹沒的土質都是坋土,其顆粒非常細,可能會影響到作物的生長。但實際上,農業部從專家小組探勘了30個點位,而且有針對剖面做分析後發現,原先疑慮的坋土實際上只有表層3到5公分左右,下面的土層都以粗砂為主,這些粗砂其實與現在農田的土質很接近,這對於農田的再生復育是一個正向的訊息。

全站首選:中共女特工裝大紀元記者吸收國軍!海鋒大隊士兵洩雄二飛彈操作書

陳駿季重申,後續處理農業部研議了三個面向,但最重要的是,誠如總協調官所講,農業部一定是尋找「對農民最有利,對農業經營最永續」的方式處理。他提到,之前曾有人說要全面移除,但全面移除是最大的工程,因為600萬立方公尺的土砂,必須要有暫置點,且清除時間也很長,可能三年是一個起碼的估計。另外一個可能是原地籍重建,可能要移除部分土沙,但要考慮到田裡面已經有一個住宅時,如何處理,也是必須考量的。

陳駿季主張,最長久之計是做農地重劃的部分,這三個方案都還在初步規劃。他強調,因為整個農田是由在地農民來耕種,所以農業部一定會傾聽農民的聲音,大家希望找到一個最有共識的方案來執行,農業部一定會全力協助農田再生和復育。

花蓮災區受損農田現況。   圖:農業部/提供

陳駿季部長至花蓮災區查看受損農田現況。   圖:農業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