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不到一年,卻已在國際政治上掀起劇烈變化。相較於拜登四年任期的穩健步調,川普幾乎「每天都有新聞、每天都有動作」,國際政治學者譚耀南指出,川普上台後中東局勢出現明顯轉折,雖然有人認為這是以色列的外交突破,但若沒有美國的主導與支持,情勢不可能如此劇烈變化,在川普任內,美國對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伊朗關係的處理,均展現出明確的戰略思維。
「歐洲與俄烏戰爭的發展方向,使戰火雖未止息,但已朝向停戰邁出重要一步」。譚耀南認為,川普的外交布局有三個主要軸線:首先優先處理俄烏戰爭,其次是穩定中東局勢,最後是重整與北約各國的軍事與經費分攤關係,「短短數月內,北約各國陸續承諾提高軍費,增加向美國採購武器支援烏克蘭,這對美國而言是重大突破。」
現正最夯:IG粉絲飆2.8萬!北捷飛踢男恢復貼文 透露案發後心聲
進入川普任期後半,美國內部開始討論新的《國防戰略報告》(QDR)報告,譚耀南分析,外界解讀這顯示美國可能「戰略退縮」,但川普的思維傾向交易性與務實性,可能不尋求與中國正面衝突,而是以穩定、有限介入的方式維持優勢。
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矢板明夫指出,美國這種做法既非完全孤立,也非全盤擴張,而是折衷與平衡的戰略,這樣的戰略方向已反映在各盟國的軍費變化上,日本無論政權如何更替,仍配合美國增強防衛能力;譚耀南也補充,韓國國防支出占GDP約2.45%,與台灣相近,而台灣更率先宣布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3%,未來上看5%。

矢板明夫指出,美國這種做法既非完全孤立,也非全盤擴張,而是折衷與平衡的戰略,這樣的戰略方向已反映在各盟國的軍費變化上,日本無論政權如何更替,仍配合美國增強防衛能力。 圖:截取「YouTube」矢板明夫New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