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YouTuber「酷」打造的節目《中文怪物》,近期引發爆炸式的討論,影片在「Ku's dream酷的夢」頻道上架後,兩天就突破兩百萬觀看,許多觀眾對他「把YouTube當Netflix在拍」感到震驚,但也有許多人反問「這種節目為什麼電視台做不到?」對此,部落客「小資媽媽今天也厭世」指出,差異關鍵在於「創作者個人品牌」與載體限制。

「小資媽媽今天也厭世」透過臉書粉專提到,傳統電視台最在意的仍是收視率和廣告主,因此題材往往選擇「安全牌」,像是唱歌比賽、談話綜藝、旅遊美食。《中文怪物》這種「外國人考中文」的企劃在電視台眼中屬於高風險、小眾題材,很可能在提案初期就被否決。

當前熱搜:論戰釋昭慧「自由回捐」 何昱奇:理念與生計不該互相踐踏

她表示,在體制內要推動這樣的節目,得先回答一連串問題,「為什麼要做?台灣的外國人有多少?有名的外國人是誰?節目的定位又在哪裡?如果放在國際串流平台,觀眾可能期待看到金高銀、潤娥 這樣的明星;但若是電視台企劃,主管往往會認為核心受眾是年輕人,而這群人已經不看電視,甚至有些主管會連「酷」是誰都不知道。

她指出,這類企劃其實很挑人來做,但當這個企劃發起者是外國人時,企劃的價值才會被更好的凸顯出來。觀眾往往會把焦點放在「讚賞外國人學中文的熱情」,甚至在感覺得他們比某些台灣人更投入的時候,自然產生更高的娛樂性。觀眾買單的不只是節目,而是「酷做這種題材」,同樣的企劃若由電視台推出,可能就缺乏這份個人風格,容易顯得平淡、不夠吸睛,也需要另外創造出做這個節目的理由。

同時,酷本身是 YouTuber,又是外國人,反而比許多電視節目的企劃更有管道與人脈,來賓也更願意自發性宣傳。台灣電視節目通常外包給製作單位,而企劃往往是年輕人,能掌握的資源有限,也不一定能直接和電視台的資源整合。電視台的資源其實是分散的,並不是一個完整集中、隨時可用的體系。

最後,「小資媽媽今天也厭世」也提到,如今觀眾習慣早已轉移,年輕族群主要透過YouTube、抖音等平台消費內容,電視即便砸錢製作,也難吸引這群觀眾,電視台永遠有一百個理由告訴你「這樣不行」,卻不會告訴你「那要怎麼做才可以」。他們多半只希望員工把企劃修到「可以過關」的程度,而這條路通常就是安全、熟悉、走過的老路。於是我們看到的內容就顯得保守、重複,但這也正是目前的產業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