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複利投資,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不是買進 0050 或幾支熱門的高股息 ETF,然後想像著資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此邁向財富自由?這個畫面很美好,但現實中,許多人的「存股複利」計畫,最終卻事與願違。
事實上,單純「存股」與真正發揮「複利效應」之間,存在著許多可能沒注意到的陷阱與迷思,本篇文章,將深入複利的核心,解析能實現複利的各種工具,並一舉破解存股最常見的 3 大迷思。
精選報導:快訊》06:56金門外海規模5地震 雲林、澎湖等地最大震度2級
複利投資核心工具
在開始之前,需要了解複利的驚人威力,來自於「時間」與「收益再投資」這兩大燃料,少了任何一個,引擎就無法全力發動,而選擇的投資工具,直接決定了能多輕易地為複利引擎添加燃料
指數型 ETF (如 0050、VTI)
指數型 ETF 無疑是實踐複利的優質基石。它們緊跟市場大盤,成分股高度分散,同時具有交易成本低、資訊透明等優點,能輕鬆參與整個市場的長期經濟成長。
.優點:用很低的成本一次買下一籃子好公司,搭上經濟成長的順風車。
.痛點:當開心地收到 ETF 的配息時,下一步呢?對多數投資人來說,需要「手動」將這筆錢再投入市場。這一步常常因為金額太小、懶惰、或剛好忘記,而沒有執行,寶貴的複利鏈也就悄悄中斷了。此外,只投資 0050,也意味著資產 100% 曝險於台灣單一市場的風險中。
高股息個股/ETF (如 00878)
這類工具因為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深受退休族和喜歡「有錢進帳」感覺的投資人喜愛。看著戶頭裡多出來的股息,確實讓人很有成就感。
.優點:定期提供可見的現金收入。
.痛點:這是迷思的重災區。過度追求帳面上的高殖利率,很容易陷入「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窘境,更危險的是,單一公司的經營狀況可能隨時改變,一旦公司停止成長甚至衰退,複利計畫也將瞬間瓦解。
揭開存股複利的 3 大迷思
了解工具後,來戳破那些關於存股複利的美麗泡泡。避開這些迷思,投資之路才能走得更穩健。
複利迷思一:領到高股息=高複利?
這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迷思。許多人誤以為,殖利率越高,複利的效果就越好。
真相是:複利的真正威力,取決於「總報酬」,也就是「價差成長+股息收益」。
想像一下,一支股票股價 100 元,配息 5 元(殖利率 5%),但一年後股價跌到 95 元。雖然拿到了 5 元股息,但總資產卻是 95 5=100 元,總報酬是 0%!這樣的「高股息」,其實並沒有為資產帶來任何成長,雪球自然也滾不大。真正優質的複利資產,是那些本身具有成長動能,能推動股價上漲,同時也將部分盈餘以股息形式回饋給股東的公司。
複利迷思二:只要「存」著不賣,複利就自動產生?
很多人以為,複利就像植物一樣,只要把種子(本金)放著,它就會自己長大。
真相是:複利雪球要滾大,需要親手把旁邊的小雪球(股息)撿起來,再把它們黏到大雪球上。
如果把每年領到的股息,拿去吃大餐、旅遊,犒賞自己,那這筆錢就永遠離開了投資組合。這樣做,賺到的只是「單利」,而不是「複利」。真正的複利,需要鐵一般的紀律,將收到的每一分錢收益,都重新投入到能產生更多收益的資產中。
複利迷思三:複利計算機的結果 = 未來資產?
一定也玩過網路上的複利計算機,輸入每月投入金額、預期報酬率和年限,看著跑出來的千萬數字,對未來充滿無限想像。
真相是:計算機算的是完美的「數學模型」,但面對的是充滿變數的「真實市場」與「脆弱人性」。
計算機假設了能在未來數十年,都獲得穩定不變的年化報酬率,並且像個機器人一樣,在市場崩盤 80% 時依然面不改色地持續投入。但現實是,市場充滿波動,而人類在面對虧損時的恐懼,遠大於賺錢時的喜悅。多數人會在市場恐慌時停扣或賣出,在市場狂熱時才勇敢追高,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擊脆弱的複利軌道。想擺脫這種困境,需要的是正確的心態。
實現複利的 3 個實踐策略
好了,在戳破迷思之後,該如何行動呢?這裡有三個具體策略,能幫助打造真正有效的複利計畫。
複利策略一:專注「總報酬」,而非「高殖利率」
從今天起,練習用「總報酬」的視角來評估投資。不要只被高殖利率的數字迷惑,更要去了解這家公司或這檔 ETF 的長期成長潛力。一個總報酬率 7% 的成長股,長期下來的複利效果,絕對會勝過一個總報酬率 3% 的高股息定存股。
複利策略二:建立自動化的「收益再投資」系統
對抗人性弱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給人性出場的機會」。應該盡力將投資流程「自動化」。除了研究券商是否提供股息再投資計畫(DRIP)外,更全面且省心的做法,就是直接採用一個為自動化而生的平台。
複利策略三: 透過全球資產配置,打造更穩健的複利雪球
別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台灣這個籃子裡。一個真正穩健的複利計畫,應該建立在全球多元分散的基礎上。透過持有不同國家、不同產業、不同資產類別(股票、債券)的投資組合,可以在單一市場遭遇亂流時,有效降低整體資產的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