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前同意推動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艦後,引起國際熱議。中國時事評論員吳學蘭指出,美國此舉看似滿足了韓國需求,但實際上更像是向李在明政府下達「任務」,希望韓國將未來的核潛艦直接納入美國在印太的戰略布局,用以牽制中國海軍。
上(10)月韓國總統李在明與美國總統川普會晤時提到,希望美國能釋出核燃料,協助韓國打造具備核動力的潛艦。美國這週正式拍板,在 14 日敲定的「聯合情況說明書」中寫明,美國支持韓國推進核潛艦建造。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考德爾更直白點名,韓國應把這些潛艦投入「對抗中國海軍」,甚至強調韓國「有責任」在全球部署艦隊,從區域性海軍轉型為全球性軍力。
全站首選:快訊》03:43雲林縣古坑鄉發生規模4.3有感地震 最大震度雲林縣草嶺4級

吳學蘭分析,美國的話外之音相當清楚:透過核潛艦將韓國安上美國印太戰略的一顆關鍵棋子,一方面補上美軍在區域布署的成本壓力,一方面讓韓國與未來的澳洲核潛艦形成南北呼應,強化美國的海上島鏈。
據文章引述消息指出,此前美國僅與英國、澳洲分享核潛艦推進技術,如今若連韓國也納入同一層級分享,韓國對美的戰略依附勢必更深。吳學蘭提到,核潛艦所需的高濃縮鈾濃度接近武器級,一旦美國開此先例,其他盟友若有相關開發需求,美國給或不給,都可能引爆新的不信任與風險。
文章指出,雖然考德爾點名「用來對付中國」,但真正最緊張的其實是北韓。若韓國真部署核動力潛艦,北韓極可能加速核武與飛彈計畫,以尋求反制,軍事對抗氣氛也勢必升高。
現正最夯:中日衝突的蝴蝶效應!謝金河:把過去霸凌台灣的招勢全用在日本身上

然而,吳學蘭認為,李在明政府不太可能照單全收美方的戰略要求。最明顯的跡象,就是首爾近期在外交語彙上突然「轉向」,尹錫悅時期刻意將「韓中日」更改為「韓日中」,暗示外交重心偏向東京與美國。如今新政府已決定恢復「韓中日」的傳統排序,象徵對中關係回到務實基調,也避免不必要的象徵性挑釁。
吳學懶表示,在這種氛圍下,韓國自然不會願意拿著美國提供的核潛艦,第一時間就去刺激中國,而是更可能選擇保持彈性,把核潛艦視為提升國防能力的工具,而不是美國亞太戰略的前線武器。
文章提到,韓國核潛艦一旦建成並部署在朝鮮半島周邊,美國的印太布局會自然把這項戰力納入盤算之中。換言之,即便韓國不主動接任「任務」,也難完全跳脫美國設計的戰略框架。反觀對中國而言,需要保持高度警戒也是意料之中。
美國總統川普(左)上月 29 日會晤韓國總統李在明,李在明向其表明了希望美國能釋出核燃料的請求。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