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8月中公布今年第2季台灣國內生產總值(GDP)概估為8.01%,遠超過南韓、新加坡、香港,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韓國媒體引述相關數據推估,韓國人均GDP最快今年被台灣超車,這一系列的數據引發台韓媒體大篇幅報導。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以「經濟數據背後的真相」為題發文寫道,台灣因為AI(人工智慧)的帶動產業欣欣向榮,台灣也因為台積電光芒萬丈;然而台灣的傳統產業卻仍停留在以量取勝的殺價競爭模式,恐怕怎麼救也救不起來。

謝金河說明,9月以來公布的一連串數據,台灣出現幾個亮點,一個是9月出口584.9億美元,以月計,首度超越南韓,這是一個新紀錄。台灣前8月出口3984.34億美元,年增29.3%,照這個速度下去,台灣今年出口會落在5400億美元上下,會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第15大出口國。另一個是台灣股市按照Market cap Watch統計,台灣以2.76兆美元,排在德國後面,是全球第9大巿值市場,而且台股的2.76兆美元遙遙領先南韓的2.09兆美元。

精選報導:繼 Intel 之後!黃仁勳也押注英國 輝達擲20億英鎊推AI革命

謝金河提到,雖然經濟數據表現亮眼,不過工商時報兩篇專文潑台灣冷水,「台灣出口的冬天」提及,台灣的傳統產業出口已經停滯18年,台灣出口大成長是靠資通訊產業和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撑起來的;「台灣贏南韓的虛與實」指稱,台灣出口的24大項,只有2大項跑得動,2024年電子零組件產業有63萬人就業,資通訊產業生產基地在外,就業人數只有24萬人,加起來87萬,只佔總就業人口1160萬的7.5%,當吸引最多就業人口的產業發生問題,台灣經濟危機四伏。

謝金河表示,南韓電視台播出的台灣人均所得今年會超過南韓,台灣是38066美元,南韓是37430美元。南韓電視台報導這則新聞很洩氣,認為南韓很難扳回劣勢。韓國人均GDP被台灣超車與「匯率」有關,韓元一直貶值,台幣升值,才是台灣翻轉超過南韓的主因。其實台灣出口強勁,台幣理應升值,去年被日圓,韓元拉著跟著貶,第二季出現強升,匯率升值恐怕非台灣所願。其實今年全世界有兩股力量僵持,一個是AI帶來的成長力道,另一個是中國內捲帶來的向下拉力。

謝金河分析,AI強大的國家,產業的欣欣向榮,美國科技七雄創造20.54兆美元的市值,超過深圳、上海、香港股市的總合,台灣也因為台積電光芒萬丈。然而反觀傳統產業,2001年中國加入WTO,享有關稅優惠,中國在其後主導的關稅區域聯盟完全排除台灣,導致傳統產業台商必須加速外移到中國及東南亞。台灣為什麼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資通訊獨強?這些產業有關稅豁免的優勢。這是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停滯18年的原因之一。

謝金河指出,這些年中國內捲加劇,除了殺到世界各國的傳統產業,過去在中國順風順水的企業,不是失去競爭力少賺,就是轉盈為虧,甚至賠大錢。台塑四寶2021年大賺2414億,是在中常國大賺,今年第二季虧損250億,也是中國出現虧損。這些年世界的競賽已經從量產造成的生產過剩,價格殺戮,轉向少量多樣,客製化,高質化的生產,技術含金量決定未來,台灣的傳統產業如果停留在「大色貨」,以量取勝的殺價競爭模式,恐怕怎麼救也救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