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的命運,不只是平台生死問題,更是中美科技冷戰中的一場權力測試。從川普任內首次將其列為「國安威脅」,到拜登政府以更隱晦方式延續壓力,再到 2025 年川普回鍋後以行政命令延緩 TikTok 禁令,美國對這款中國背景的短影音平台始終保持警戒。而這場最新落幕於馬德里的「第四輪中美談判」,所拋出的「TikTok 框架協議」,表面是協商成果,實則是利益換算、國安妥協與制度模糊的混合體。

一、法律的戲法:國會立法 vs 白宮模糊

延燒焦點:男子領21萬欲成「抗癌新藥」內部投資人!員警勸:中國抖音怎能信

《PAFACA 法案》白紙黑字要求 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 必須「完全剝離」對 TikTok 的控制,否則將被全面禁用。如今這份所謂的「框架協議」,不僅對演算法去留隻字未提,甚至也未具體說明交易結構是否能滿足美國國安標準。看起來像是將 TikTok 包裝成「由美國公司運營」,實則可能只是股權結構重新粉刷、實質控制不動如山。這種打模糊仗的操作,不啻是對立法精神的公然挑釁,更像是讓國會變成一場戲劇的觀眾席。

二、演算法:最沉默的槍枝

TikTok 的關鍵不在品牌、不在外殼,而在其無人能解的「推薦引擎」——演算法。若此協議將演算法定為「可授權技術」,那麼中國就等於用一份授權合約,悄悄保有後門進入的通道。別忘了,演算法不只是推薦影片的數學公式,更是影響輿論分布、心理誘導、甚至選舉氛圍的隱形兵器。美方若不敢碰演算法,中方就等於手握最精密的戰略軟體,而美國只能擁有一個殼。

三、數據安全:被保證的,往往最不安全

協議聲稱將「保護美國用戶數據」,但未提數據儲存地點、訪問權限、後端審核機制。這種模糊,意味著 TikTok 可以繼續以「分區管理」為名,保有對資料的實際掌控。換言之,美國年輕人的觀看習慣、興趣分布、行為模式,仍可能在中國北京某台伺服器的備份檔案裡靜靜躺著,等候未來某場訊息戰的指令。

四、誰退讓?換什麼?

表面上,TikTok 暫時逃過一死;實質上,這更像是中美雙方各取所需的政治交易。中方讓出的是平台控制權的部分象徵,美方放鬆的,很可能是其他更具實質戰略價值的政策:關稅壓力?稀土出口?防止中國洗產地的鬆綁?這場協議的潛台詞可能不止於 TikTok,而是延伸到整個戰略博弈的底線重劃。當演算法與數據淪為談判籌碼,美國是否已經啟動了一場科技國安的「拍賣會」?

五、戰術妥協 ≠ 制度解決

中美兩國政府快速宣布達成協議,因應川習通話及川普會面,但對真正的核心問題——誰控制演算法?誰保有最後調閱權?誰設定推薦規則?——全數噤聲。這不是巧妙迴避,而是戰略性沉默,等於在制度的地基上蓋出一棟毫無鋼筋的高樓。只要未來政治風向一變,這份協議可能會像川普時代的禁令一樣,輕易被另一張行政命令撕碎。

結語:雙贏,還是雙輸的序章?

TikTok 活下來了,但代價是美國國會的權威被架空,中國政府暫時緩解了一場科技圍堵風暴,而全球的數位主權與資訊安全,則再次被「框架協議」所折價處理。看似雙贏,其實是雙輸的延後;看似穩定,其實是延遲的爆點。投降輸一半?也許,但更可能的真相是:未來爆炸的那一半,才是真正致命的部分。

這場 TikTok 協議,不過是新冷戰中的一頁備忘錄。而未來的真正關鍵,從不在於誰掌控一個短影音平台,而是誰掌握定義真相與操控注意力的能力。這才是中美新博弈的核心戰場——不是誰輸誰贏,而是誰還相信自己沒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