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國家,超市架上的零食、甜飲與加工食品幾乎隨處可見,學校販售機與線上外送更讓孩子難以迴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新報告警告,這些價格低廉、熱量過高的食品,正成為兒童肥胖快速上升的主因。全球每10名兒童與青少年中,就有1人符合肥胖標準,首次超越體重不足的人數。

UNICEF執行長凱瑟琳・羅素(Catherine Russell)對此表示,現今談論營養不良時,不應只把重點放在體重不足的兒童。她直言,在營養對兒童成長與心智發展至關重要的階段,這些超加工食品正逐漸取代蔬果與蛋白質的地位,日益令人擔憂。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時,全球5至19歲族群中,僅有3%被視為肥胖,當時體重過輕的比例將近13%;然而,如今肥胖比例已飆升至9.4%,而體重過輕者則降至9.2%,出現了歷史性的黃金交叉。

持續更新:假觀光真詐財!中壢警查獲53名外籍車手、非法打工

這份題為「餵養利潤:食物環境如何讓兒童失望」的報告,整合了超過190個國家的數據,指出肥胖問題已取代體重過輕,成為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外,所有地區最主要的營養不良形式。數據進一步揭示,放眼全球5至19歲的族群,已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被歸類為體重過重,而在這2億9100萬人中,達到肥胖標準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30%持續攀升至2022年的42%。

地域性的差異尤其顯著,太平洋島國的過重率高居全球之冠,報告分析主因是當地飲食「正從傳統飲食轉向廉價、高能量的進口食品」。其中,紐埃(Niue)的青少年肥胖率達38%,庫克群島也高達37%。即便在較富裕的國家,此一比例同樣居高不下,例如智利(27%)、美國(21%)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1%)。在英國,兒童肥胖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9%上升到2022年的11%。

報告特別警告,超重學童與青少年人數增幅最大的地區,反而是中低收入國家,自2000年以來人數增加超過一倍。這背後得益於「現代零售店、線上雜貨店和外賣應用程式」的快速擴張,使得這些營養價值低的超加工食品「比新鮮或低加工的營養食品相對便宜」,更容易取得。

國際社會日益關注這些食品對健康的長期危害,它們經過工業加工,添加了色素、乳化劑和香精等添加劑,且含有大量添加糖、脂肪或鹽,已知兒童肥胖與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及特定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UNICEF報告警告,這些食品「充斥在商店和學校」,並透過網路持續推銷給兒童與家長,導致孩子置身於難以抗拒的環境之中,肥胖不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整個食物環境所製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