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不是「怕不怕死」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典禮上,一段意外被麥克風捕捉到的私下談話,讓中俄領導人再度成為國際焦點。習近平提到,本世紀人類能突破一百五十歲;普丁則談及器官移植,甚至幻想「長生不老」。原本只屬兩人私聊的對話,卻因 hot mic(麥克風未關) 收音被傳播全球,立刻成為輿論焦點。

精選報導:習近平普丁爽聊器官移植「活到150歲」矢板明夫:還能當78年主席

多數評論認為,這突顯獨裁領導人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不願放棄權力的執念。這種解讀固然直觀,卻過於表層。真正值得深思的,不只是「怕不怕死」,而是這段談話如何折射出權力、科技、倫理與文明想像的深層矛盾。

長生不老不是科學,而是政治神話

普丁事後受訪指出俄羅斯正在研發「打印人體器官」技術,這不是隨口閒聊,而是將「科技強國」敘事投射到生命本身。這是一種科技民族主義式的烏托邦想像:透過醫療科技突破生理極限,進而彰顯國家力量。

然而,這種想像與科學現實相距甚遠。畢竟大腦無法替換,意識與記憶也不是可以隨意「複製存取」。所謂「長生不老」,就像反烏托邦小說中,那個看不到的領袖,卻永遠存在,而非嚴肅的醫學願景。這些語言折射的不是科學,而是政治神話。

當「政治壽命」凌駕於「自然壽命」之上

人都會死!「死亡」是最平等的力量,無論權貴或庶民皆無法倖免。但在個人化政權中,死亡被視為統治最致命的風險。彷彿只有戰勝死亡,才能確保權力不致斷裂。這不僅是對生命自然法則的抗拒,更是對死亡語言的壟斷:把死亡納入權力統治範疇,讓「政治壽命」凌駕於「自然壽命」之上。

有關器官移植與延壽科技議題,本就涉及敏感的倫理與法律爭議。中國長期遭質疑存在不透明的器官來源,俄羅斯的「器官打印」構想則充滿實驗性,甚至具有軍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習普能在公開場合輕鬆談論「更換器官」「長生不老」,幾乎完全忽視了倫理、法律、人權與公共價值。

這段談話反映出統治者的自大:把科技當成統治工具,而不是公共利益課題。當統治者將延壽視為權力延任的手段,科技便失去了倫理與法律邊界,只剩下冷酷的工具理性。

萬歲 萬歲 萬萬歲

西方社會討論延壽,通常集中在「醫療照護與生活品質」:如何讓高齡者健康、尊嚴地終老。然而,習普的對話卻直奔「不死」與「永生」,這背後其實蘊含文明觀差異。

中國帝王妄想仙丹,俄羅斯強人追逐不朽,最後合流高呼荒謬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們追求的不是「善終」,而是「不死」。

接受死亡,才能超越死亡

〈千風之歌〉的歌詞中傳達:死亡並非終結,而是轉化。逝者化作風吹過大地,成為陽光、雪花與星辰,繼續守護著世界與摯愛的人。這首歌展現的是生命延續於自然與他人記憶中的哲學:接受死亡,才能超越死亡。

各大宗教也各自給予死亡安放的意義:基督宗教視死亡為與上帝同在的起點;佛教視之為輪迴的一環、因緣的延續;伊斯蘭則相信死亡是安拉的安排,靈魂歸於審判。這些宗教試圖把死亡放回秩序,讓人得以面對無常而不至於恐懼。

獨裁者唯一的信仰是權力

習近平與普丁的「永生對話」,揭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獨裁者沒有宗教信仰,他們唯一的信仰是權力本身。當死亡意味著權力的終結,他們只能轉向科技幻想,把「延壽」當作「統治續命」。

對比宗教與文化的理解,死亡可以是通往永恆、是自然循環、是化作千風的守護。然而,在權力者眼中,死亡只有一種意義:失去掌控。也因此,讓他們恐懼。

這場 hot mic 事件提醒我們:當死亡也被統治,政治的陰影便延伸到生命的最後邊界。而《千風之歌》則啟示我們另一條道路:接受有限,才有真正的自由。

文/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