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日本網》(nippon.com)報導,7月9日及10日,中國殲轟-7軍機在東海公海上空對日本航空自衛隊(JASDF)的YS-11EB電子偵察機進行「異常接近」。這是自6月上旬發生中國「山東號(舷號17)」航空母艦艦載殲-15戰機兩度接近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後,又一次的危險行為;雖然中日雙方並未發生任何意外損傷,但日本政府認為事件可能導致無法預測的偶發性衝突,已透過外交和防衛兩個管道向中方表達嚴重關切,並嚴正要求防止再次發生。
報導引述日本防衛省官員訊息,指中共殲轟-7戰機於7月9日及10日在東海公海上空,對日本航空自衛隊YS-11EB電子偵察機進行「異常接近」,兩次事件均距日本飛機僅30公尺,存在碰撞風險。日本時間9日上午11時05分起約15分鐘,殲-7從側面接近YS-11EB,水平距離僅約30公尺;10日上午10時10分起約10分鐘,另一架殲轟-7則在垂直方向上接近,距離同樣僅30公尺。兩次事件中,中國軍機都是從日本航空自衛隊飛機的右下方接近並超越,之後再次盤旋靠近。日方並指中國軍機似乎攜帶空射導引飛彈,但無法證實是實彈還是模擬彈。
全站首選:「街口風暴」持續延燒!恢復使用、持續停用商店最新名單曝
日媒報導,空中異常接近事件發生在日本控制、中國宣稱主權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附近空域;但中國半官方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SCS Probing Initiative)則直接強調地點是東海而非公海。日本媒體盤點歷史事件,指2014年曾發生類似事件,當時中國蘇愷-27型戰機同樣在東海上空接近日本P-3C及YS-11EB,最近距離僅30公尺;另外,今年6月7日至8日,中國雙航艦在太平洋活動期間,其搭載的殲-15戰機曾對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進行異常接近,最近距離僅約45公尺。
YS-11EB是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的電子情報(ELINT)偵察機,基於日本國產YS-11渦輪螺旋槳客機改裝而成。YS-11是日本戰後首款自主研發的商用飛機,由日本飛機製造公司(NAMC)於1959年成立後設計,於1962年8月首飛,並於1965年開始服役;YS-11EB是其軍用改型之一,專為電子情報蒐集任務設計。日本航空自衛隊共採購4架YS-11EB,於1968年開始服役,至今已有超過50年的歷史。由於機體老化及後繼機型RC-2(基於川崎C-2運輸機改裝的電子偵察機)的引進,YS-11EB已逐漸接近退役階段。
至於中國殲轟-7,北約代號「比目魚」(Flounder),是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雙座、雙引擎超音速戰鬥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對地攻擊、對海打擊及電子戰任務。該機於1988年12月14日首飛,1990年代初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服役,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戰鬥轟炸機。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23年,約有240架殲轟-7/殲轟-7A在役,部署於中國東部及南部戰區,常在東海、南海執行巡邏與演習任務,但隨著殲-16等更先進戰鬥轟炸機的服役,其角色逐漸被取代。
日媒報導,日本外務省副大臣船越健裕10日已向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提出嚴正抗議,要求採取預防措施;而中國反咬批評日本飛機對正常軍事活動進行「抵近偵察」,直指才是引發風險的根源。日本官員指出,中國近期在日本周邊海空域的軍事演訓顯著增加,顯示其軍事能力正向遠洋擴展,對南西諸島防衛態勢表示憂慮。

再傳中國殲轟-7戰機異常接近日本電偵機。社群轉發日本防衛省相關說明文件。 圖:翻攝「X」@vcdgf555

日本航空自衛隊YS-11EB電子情報偵察機。 圖:翻攝維基百科/Toshi Aoki作品/CC BY-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