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侵襲期間,嘉義布袋地區新塭滯洪池內的大型水面光電板遭強風吹毀,引發社群流傳謠言,指稱受損太陽能板含有毒物質,恐污染魚塭導致「毒魚」流入市場,引發民眾恐慌。地方人士與官方嚴正駁斥,強調該地並無水產養殖,根本無魚可賣,呼籲民眾勿再轉傳謠言。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表示,災損的光電設施分別位於新塭滯洪池與東後寮滯洪池,這些案場為水面型光電,與常見的立柱型漁電共生或屋頂型設施不同,並不涉及實際養殖行為。他進一步指出,損毀區域集中在案場限定範圍,未發現有光電板掉落至其他魚塭,也未接獲任何污染通報。

延燒焦點:8縣市豪、大雨特報! 中南部白天續防雨彈、晚起水氣減少雨勢趨緩

張建成補充,近來網傳光電板毒素滲入魚池、導致毒魚流通市場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錯誤資訊,呼籲民眾切勿散播。他也強調,政府針對國產水產品有嚴格的抽驗制度,從產地至市面皆有監控機制,確保食品衛生與民眾食安。

經濟部能源署說明,新塭滯洪池內的光電案場屬私人企業設施,2020年完工,總設置容量為35.5MW,初步統計此次災損規模約為15MW,損壞範圍僅限案場內部,未對周邊居民或公共區域造成實質影響。山美國小校長洪榮正指出,新塭滯洪池是防洪設施,並非養殖池,當地並無人以此處水域進行水產養殖,更無魚貨流入市場之說。他強調,拜託大家不要再誤信這些網路謠言,否則只會傷害真正努力的中南部養殖戶。

另一方面,不少嘉義在地養殖戶受颱風影響已元氣大傷。一名業者無奈表示,停電期間被迫租用發電機維持養殖系統運作,耗費可觀成本,有人甚至因水車無法啟動導致魚群全數死亡,損失高達百萬元。如今又面臨網路謠言衝擊,更擔心後續銷售與整體產業信心再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