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公布一波波貿易關稅清單,包括最高對巴西課徵50%高關稅,遠高於第一波針對韓日的40%,另一波名單則是菲律賓20%、伊拉克30%、斯里蘭卡30%等。然而,美國為何仍未公布台灣關稅數字,繼續「閃過」關稅風暴?分析師陳昆仁直言:這一次台灣已是放軟身段,早已跪下去了,包括以下:
一、軍購一買再買
精選報導:大資金熱點藏在哪?市場買氣力挺「這十檔」
大量向美方採購軍工設備,台灣的國防預算幾乎變成美國供應商的收入表單。
二、天然氣長約被鎖死
在能源方面,台灣早已簽下長達20年以上的天然氣採購合約,不僅成本高昂,還深度綁定美國能源體系,無異於提前「上繳」。
三、台積電赴美投資破千億美元
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已經承諾赴美設廠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還包含供應鏈遷移與「洗產地」的配合政策。這對本土產業鏈是極大壓力,但對美方來說,是重大戰略成果。
陳昆仁說,美方若真的再對台灣課徵20%、25%甚至30%以上的關稅,後果是:一、衝擊台灣供應鏈,美國AI產業首當其衝。二、導致通膨惡化,聯準會無法降息。三、拖累美國內部經濟。
陳昆仁直言:川普真正目的是「談判」,而不是「開戰」。關稅本質:是政治手段,不是真正制裁,川普策略就是把關稅當成籌碼。
例如:這次被課重稅的巴西,就是「點名報復」:
因政治盟友被審判,美國對巴西祭出50%關稅,幾乎是私怨公報。
巴西是相對封閉經濟體,不太依賴出口到美國,美方實際損失有限。
目的是製造談判槓桿,讓對方回應,形成壓力。
陳昆仁表示,台灣短期避開風暴,是對台積電、電子股的一大利多支撐;台灣目前未入關稅課徵名單,反映台灣已積極配合美方需求,包括軍購、採購天然氣等,已有政治交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