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的獨生子張宏久,從小在台灣就很有名,因為隨著母親到處抗爭,包括無法入籍台灣、推動轉型正義、控訴司法冤屈等等。他的暱稱叫「久哥」,對於母親的離世,他有很多感觸,寫了四篇文章來追思母親。他說,算是一種旅記,也是一種紀念,記錄著他和母親一起走過最後一段路。裡面有母親生病期間的掙扎、有他去泰國奔喪和帶著母親骨灰返台的經過、以及七月四日在彰化幫母親辦的佛教告別式。這四篇文章將陸續在新頭殼刊登。

在泰國奔喪十三日後,6月24日晚間,親戚到桃園機場迎接我與母親返鄉。我們沿著熟悉的彎曲鄉間道路,穿過紅磚黑瓦的三合院與十八世紀開鑿的八堡圳,在夜色中走進母親居住長達24年、樹叢繁茂的農舍。將泰式佛塔造型的骨灰罈恭迎入佈置好的正廳後,依照葬儀社的建議,改以較為隆重的台式石造骨灰罈安奉。

隨後的十天九夜,跟阿姨在家中每日供奉母親兩餐(她習慣不吃早餐)。供品除了水果、牛肉麵、泡麵、飲料,也供奉她鍾愛的碗粿、肉圓、饅頭三明治和大麥克。定期焚香祭拜,想起在印尼爪哇島象徵死亡來生的黃底白色雞蛋花,便將母親種植在前院的緬梔花樹的花朵置入白皿,陪襯法性寶林在千禧年為她拍攝的自然風大頭照。

現正最夯:丹娜絲遠離後 今年第5號颱風「百合」將生成!對台影響曝光

在親友的協助下,我一方面辦理除戶等行政手續,一方面著手整理母親半世紀以來收藏的文件、書信和手稿,秉持斷捨離的精神,保留具有歷史意義和家族記憶的物件。看到她年輕時愛打扮的時髦黑白相片、傾訴心路歷程的日記、以及她旅居美國、回國定居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參與各種協會的記事本,又想起泰國細胞專家傳來她辭世前的照片,心中不禁湧現萬分悲痛。整理的過程讓我更加體悟生命無常,禁不住落淚,也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當下,因爲這是子女送別至親最後的一份心意。

前立委陳婉真。 圖:張宏久提供

等候多時後,擇定一個與她八字相合的日子,於2025年7月4日為她舉辦佛教告別式,不僅實現她生前的願望,也延續泰國上座部佛教傳統,成為跨國宗教文化的橋樑。熟知母親孤僻的性格,特地在納骨塔替她挑選一處通風良好、旁有大片窗戶、能夠望見四周田園景致的一隅,避免封閉壓迫的樑柱 (台式日語:hali),以讓她得以安息。

告別式當天,儘管許多儀式對我和伴侶來說相當陌生,仍配合司儀和禮儀服務人員的引導,祭拜母親,並向來自遠方的親朋好友鞠躬道謝。最令我感動的,是母親的前任助理百忙之中專程從北部開車前來告別。她在我童年時陪伴並照顧我,也是母親因「台建事件」住在台中看守所的同窗室友。這次三十年後的重逢,我們相擁而泣。

告別式後,與親友一同到市區吃平安飯,為告別式劃下句點,或許也能為前往西方世界的母親帶來一份欣慰。

凡陳婉真走過之處,必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痕跡。畢竟,她活出的是一段真誠直率、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

作者:張宏久,前立委陳婉真之子,現為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