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昨(1)日上午出席京華城案庭訊前,卻傳出其妻子墜樓身亡消息。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指出,彭振聲的兒子透露其母近期心情欠佳,有服用情緒相關藥物。而精神與心理專家均曾衛教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經常喊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卻查不出原因,且伴隨煩躁不安、冷淡或無意願參與活動等情緒欠佳狀況,很可能是憂鬱症纏身,即早發現治療並給予相關協助,避免憾事發生。

劉巧純於網站衛教說明指出,根據臨床觀察,65歲以上的族群中,憂鬱症的盛行率雖低於其他年齡層,但並不代表罹患機率不高。真正的問題在於,長者較不會主動表達心理不適,反而常以「身體不舒服」作為主訴,導致家人誤以為是自然老化或慢性病影響,忽略了可能是心理健康亮紅燈。

現正最夯:馬政府官員挺大罷免!「中華民國派」台大特聘教授曝原因萬人讚爆

她指出,老年憂鬱症的典型症狀可分為三大類。首先是身體症狀,包括疲倦、無力、頭痛、食慾減退、失眠或嗜睡等;其次是行為與社交改變,例如疏遠人際關係、缺乏動力、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對未來失望等;最後則是認知與情緒異常,如負面思考、無價值感、自責或有輕生念頭,甚至出現類似失智的混淆狀況。

劉小姐指出,老年憂鬱的誘發因素包括:大腦功能退化,影響情緒調節與睡眠;慢性病纏身,如癌症或中風導致的身心困擾;重大人際失落,如配偶或親友離世;以及生活結構崩解,如退休後失去目標、家庭關係疏離等。這些變化若未能妥善調適,便可能成為導火線。

診斷方面,台北醫院精神科於網站指出,老年憂鬱症常與其他疾病交疊,如中風、癌症、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因使用類固醇、降血壓藥等藥物出現副作用,使得臨床判斷困難度升高。臨床經驗顯示,有不少患者初期主訴為頭痛、腸胃不適、全身痠痛等,實際原因卻是潛在憂鬱症狀。

台北醫院強調,若長輩出現情緒低落超過2週,或伴隨焦慮、社交退縮、體重變化、失眠、自責、甚至有輕生念頭,就應高度警覺。若親人過世後悲傷反應持續1年以上,也需留意是否已轉為病理性憂鬱。

針對治療方式,台北醫院指出,老年憂鬱屬於可治療的疾病,但常被忽略,許多患者直到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後才就醫。若能及早採用副作用少、代謝期短的抗憂鬱劑,不僅能改善情緒,也可提高原本身體疾病的治療成效,協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

台北醫院呼籲,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加劇,社會大眾與家庭成員都應提高對老年心理健康的敏感度。即使是反覆喊痛、失眠或情緒煩躁等「看似平常」的反應,都可能是求助訊號,需用同理與關懷來看待,及早協助就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憂鬱症為全球重大疾病負擔之一,未來恐成第二大疾病。台北醫院精神科提醒,「不要認為老了就該鬱悶」,若長輩表現出持續低落或情緒異常,應視為疾病,而非老化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