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李遠今天(26日)針對「要飯的」與「邊緣人」兩詞引發的爭議,分享個人觀點,呼籲社會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差異。他提及,過去節慶贈米時,有人感激其實際,卻也有人憤怒拒絕,質問「我又不是要飯的」,而非使用「乞丐」,顯示詞語選擇反映不同文化認知。「要飯的」說法,係因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在立院總預算攻防中,提案刪減文化部補助預算並嗆聲「丟掉那隻要飯的碗」而受關注,引發藝文界強烈反彈,認為此言貶低文化工作者。
李遠另外進一步闡述「邊緣人」一詞的多重意涵。他指出,某些「上流社會」視邊緣人為「失敗者」,但從體制外視角,邊緣人常是推動改革的民間力量,如意見領袖與未進入體制的知識分子。此詞近期因國民黨立委林沛祥稱罷免團體為「社會邊緣人的集合體」而引發爭議,激怒民眾並掀起罷免聲浪。李遠回憶自身參與文化、生態及體制外教育等社會運動,連續百週在中正紀念堂外「肥皂箱」論壇討論議題,雖被友人誤認為「淪落」邊緣人,他卻以「寂寞但堅定」的心態回應。
全站首選:如歐美遲不表態 就要找中國了! 「這國」稀土礦產豐 但需國際合作開採
李遠強調,這些詞彙爭議反映文化差異,社會應包容多元視角,重新審視邊緣群體的價值。其發文引發網友熱議,許多人讚揚其觀點促進對文化包容的思考。隨著「要飯的」與「邊緣人」爭議延燒,台灣社會對語言使用的敏感度及文化多元性的討論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