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新聞的櫻井翔,在總統府門口說了什麼
5 月 19 日晚間,日本新聞節目《News Zero》,播出了一場極為罕見的國際連線畫面:節目主播播報員櫻井翔,站在台灣總統府前,以現場連線方式開場,接著帶入他專訪台灣總統賴清德的影片。整段畫面乾淨俐落,背景是象徵民主政權的總統府建築,而櫻井翔站定在鏡頭前,直白開場:「我現在人在台灣。」
台灣總統出現在日本主流電視台熱門節目,這種畫面在日台關係史上本就少見,更何況是由日本知名偶像團體「嵐」(ARASHI)出身、同時也是資深主播的櫻井翔親自擔任採訪者,幾乎等同於一次文化外交的大型演出。當晚瞬間收視率高達 8.8%,等同於數百萬人同時在日本透過家用電視上觀看賴清德發表談話,足見這段節目在日本觀眾中的關注程度。更別提那些透過網路串流平台觀看的日本年輕族群,並未被計入上述傳統收視率之中。
賴清德在訪談中明確指出:「中國併吞台灣只不過是第一步,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並說明台灣正在開發無人武器,繼續強化國防力量,發揮嚇阻效益,實現和平。並強調台日共享民主價值、友誼深厚,期盼未來雙方在無人載具等高科技領域能有更多合作,促進台海和平及印太地區穩定。
這番話不僅透過櫻井翔的採訪直達日本觀眾,也藉著節目框架將「台灣的存在」合理化為一個值得受報導、被理解,而非附屬於他國的主體。
台灣網路社群迅速出現大量截圖與轉錄影片,特別是在日本生活的台人與親台網友在 Threads、X 上貼出電視畫面,不只是興奮,更有一種「我們被看見了」的情緒集體釋放。一位旅日網友寫道:「沒想到有生之年可以在日本有名節目上看到我們的總統,還是翔君採訪的。」這並非單純的明星效應,而是一種跨文化媒體實踐 —— 讓台灣在別的國家的電視螢幕上,說出自己的話。
5 月 20 日,是賴清德總統就職一週年。與櫻井翔的合作露出,不僅是他就任總統後第一次接受日本媒體專訪,事實上也是他執政一週年以來,最強而有力的一次宣示,而且是用一種「他國主流社會真誠想聽」的方式呈現,這在當代國際關係裡,比千言萬語的正式元首演說還更稀有:
「我立志壯大國家,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團結國人。」
News Zero:日本深夜新聞旗艦品牌,對年輕世代具影響力
《News Zero》是日本電視台(Nippon TV)製作並播出的深夜新聞節目,自 2006 年 10 月 2 日起開播。定位是深入探討新聞事件背後的意義,並提供獨家採訪與多元視角。它不僅僅是快速播報當日新聞,更著重於對重要議題進行深度分析、專題報導,並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和當事人進行訪談。
節目強調貼近年輕世代,試圖以更親民、生動的方式呈現新聞,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特別是那些可能較少關注傳統新聞的年輕族群。因此,節目選擇符合年輕人關注的社會、文化、科技等議題,並採用更具現代感的呈現方式。像是櫻井翔在台灣總統府門口的現場直播,以認真的新聞節目來說,就是既高規格又新鮮有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News Zero》主持人陣容,如前主播村尾信尚和現任主持人櫻井翔,他們自身的知名度和專業形象也為節目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和公信力。賴清德政府在就任滿週年之際,選擇登上《News Zero》,而非更傳統的NHK等電視台,背後的戰略意義值得玩味。
節目名稱中的「zero」意指「從零開始」,象徵著以全新的角度解讀新聞,而非僅止於陳述事實。作為日本電視台的旗艦深夜新聞節目,《News Zero》在日本深夜時段的收視率和影響力都名列前茅,是許多日本人獲取當日重要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
《News Zero》常能取得獨家採訪,例如這次對賴清德總統的專訪,便展現了其在國際新聞報導方面的影響力。這種獨家內容對於觀眾了解國際局勢和各國領導人立場相當有幫助,透過對特定議題的深入探討和來賓訪談,也有助於引導社會輿論,並促使觀眾思考複雜的社會問題。

同日,林昶佐獲總統選任派駐芬蘭,藍白一片罵聲
正是同一天,台灣總統府宣布前立委、重金屬樂團主唱林昶佐獲提名為駐芬蘭代表,接替即將卸任的張秀禎。這項任命尚未確定之前,就已經在政壇與社群網路引發激烈討論,尤其來自藍白陣營的政治人物迅速定調為「政治酬庸」與「外交資歷不足」,並將林昶佐過去在街頭運動、國會表現乃至個人造型一併作為批評箭靶。
然而,若撇除台灣政治格局中讓人不耐煩的各種為反而反,譬如徐巧芯質疑林昶佐「會不會芬蘭語」,而無視於北歐國家通用英語的常識,林昶佐的任命其實蘊含著積極的「文化外交」的潛力。作為台灣最早在國際巡演、發行英文專輯的音樂人之一,他在國會任期內也積極參與人權外交與國會友台行動,曾多次與歐洲議員互動,推動跨國聲援香港、圖博與烏克蘭。芬蘭,作為北歐民主政體中最重視言論自由與數位人權的國家之一,若能由一位具有國際文化語言與人權論述能力的代表出任,理應有助於台灣在歐洲的非傳統外交布局。
但現實卻是,林昶佐的外交潛力並未獲得理性且正面的評估,反而被迅速貼上了「酬庸人馬安插」的標籤。國內部分輿論選擇不問能力、不談國際戰略,而是聚焦於是否有「內線分贓」,彷彿外交人事應回歸某種冷峻、無趣、無特色的「正統形象」才具正當性。這種對非典型政治人物的質疑,說到底,還是反映出台灣對於「什麼是國際代表性」這件事的焦慮與分裂。
「台灣形象」的兩面鏡子:外國媒體尊重 vs. 國內撕裂政治
這兩件幾乎同步發生的事件 —— 一是總統以具體、堅定語言登上日本熱門節目,另一是國內社群對一項外交任命進行火力全開的情緒放送 —— 構成了極端分裂的兩面鏡子。鏡子裡的賴清德,在東京的螢幕上是台灣主權的溫和發聲者,是共享民主價值的穩健象徵;但在台灣本地,他的外交人事布局卻成為「分贓」與「酬庸」的話題中心。
這不是新現象。從陳水扁、蔡英文到賴清德,凡具備任何一丁點台獨色彩或文化前衛性的政治人物,幾乎都在國際上被稱讚為自由與開放社會的代表,卻在國內承受不成比例的攻擊與人格抹消。國際間期待看到一個多元的、年輕的、文化自信的台灣;而台灣內部的許多政治勢力,卻仍被「誰夠老成」、「誰夠沉穩」、「誰穿得像外交官」這些過時標準所拘束。
這種裂縫,其實並不只是媒體敘事的偶然,而是深植於台灣後威權社會的心理結構:我們太習慣在戒嚴時代裡仰視「上級」、「體制」、「正統樣貌」,一旦有人擁有話語權卻未符合這些形象規格,集體的不安與攻擊就會被激發出來。林昶佐的髮型、音樂背景、人權與社會運動過去,不只是個人履歷的「風格差異」,而是戳中了某些人對於「何者才配代表我們」這個問題的深層焦慮。
儘管林昶佐與民進黨關係密切,但他並非民進黨既定派系的一員,甚至曾與蔡英文政府在港人議題上立場分歧,但在藍白論述裡,只要一人具「文化特徵」卻獲得要職,就足以被非常寬泛的定義為「自己人安插」。
台灣社會至今似乎仍欠缺一種真實的自信,導致如果沒有辦法用最世俗、膚淺跟簡單量化的標準來掃描某個人,就像是 QR code 失效那樣讀取不到他的價值。
表面上,藍白是在說「林昶佐不夠好,不配去芬蘭」,事實上,他們是在說「台灣不夠好,不配做自己」。
真正讓人不愉快的是,我們都隱隱感覺到,問題不是出在「林昶佐是怎樣的人」,但我們說不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彷彿要一路考高考、全年穿西裝、孝順父母、假裝中立不談論政治(事實上是不表態支持獨立),才可以被認為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好人」,用同樣的標準,一個國家要跟中國一樣幅員廣大,還自稱有五千年歷史,擁有超大的市場,才配走自己的路,否則都是「綠蛙挑釁」、「螳臂當車」,有時還會被鍾明軒這種人說「在國外講『台灣』大家都沒聽過」,這不氣人嗎?

在芬蘭與東京之間,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代表?
5 月 19 日這天,台灣同時出現在東京的電視與台灣的罵戰裡,呈現了一種極度反差的現象:國際期待我們發聲,國內卻懷疑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這或許不是單一政黨的問題,而是台灣社會仍未能集體跨越的心理門檻 —— 我們對「是否被看見」、「如何被看見」的不理性恐懼。
我們渴望被看見,卻害怕那些被看見的人太不像「傳統的我們」;我們要求代表者要「能走進世界」,卻又無法允許他們帶著自己的樣子與經驗。林昶佐的任命,與其說是考驗「任命是否合理」,更像是在考驗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讓文化與生命經驗的多樣性成為國家外交戰線的一部分。
當台灣已成為國際舞台上的焦點,當日本主流媒體將我們的總統府放進直播畫面,國內是否也該有相對應的文化器量?我們該辯論的不只是「誰該上台演出」,更應該是「這個舞台是否容得下我們真正多元的樣貌」。台灣的民主若真的成熟,那就不該害怕讓戰鼓與詩人並肩代表我們走進世界。
作者:蕭良嶼,報呱專欄評論作家。出身於法律訓練,興趣為社會學、政治學研究。 為堅定支持台獨的生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