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關心大罷免議題跟美國關稅戰的同時, 目前在歐洲影響力日增的波蘭將於今(2025)年 5 月 18日到 6 月 1 日 舉辦兩輪式總統選舉。 斯坦為我們解釋波蘭主要政黨的現況以及選舉可能預測,他也說明波蘭為何是台灣在歐洲重要的戰略伙伴之一。
長期以來,美國批評歐盟國家不願意為自己的安全付出的同時,波蘭是一個「高貴的例外」,國防預算不只超過北約國家一般規定的 2% (許多國家都不遵守),且遙遙領先(如下圖),而且承諾超過 5%。

國防部長赫格塞斯 Pete Hegseth 上次訪歐也特別到了波蘭,表示美國與波蘭之間的關係重要性。而川普也特別強調「我們對波蘭有承諾」。
那麼,這次選舉會決定波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政治路線,波蘭會維持親美方向,還是會選擇以歐盟為重心的路線?我們來了解波蘭選舉制度的眉眉角角。
波蘭位處歐盟關鍵位置
屬於中歐關鍵地帶,與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邊界,波蘭扮演守護歐盟外圍邊境的關鍵角色。而面臨非法移民危機時波蘭也決定學美國川普的做法:蓋圍牆。
從 2024 年,波蘭邊境軍人被非法移民殺了之後,波蘭法律開始允許對非法越界的人開槍。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波蘭也扮演了關鍵救援的角色,也接納了數百萬的烏克蘭難民到波蘭。
在面臨來自俄羅斯的挑戰的同時,波蘭也將自己的國防預算提升到總 GDP 的 5%。大量投資陸軍跟國土防衛隊,與美國協調未來作戰的手段,以及各要扮演的角色。
保守還是洞見? 波蘭反對接納中東難民、俄羅斯管線到歐洲
波蘭雖然是歐盟國家,但是跟歐盟在部分議題有意見分歧,像是,波蘭是當年最反對接納來自中東的難民(波蘭政治人物說「非法移民」)到歐洲,波蘭司法改革也造成歐盟反對,同時波蘭在能源議題上也保持保守態度。
當年最反對俄羅斯拉天然氣管道到歐洲:北溪一號跟二號,也就是波蘭。
波蘭的警告後來也在川普第一任也有被川普在聯合國講出來:德國要美國保護,但是在能源上完全依賴俄羅斯,是很危險的一條路線。
在對外政策上,現在波蘭保守派政府堅持以美國為核心夥伴的外交政策。波美關係重要性遠高於波蘭與其他歐盟國家的往來,其中軍事議題就扮演最關鍵的角色。但是針對目前波蘭的發展方向,也有不同立場的政黨。

波蘭:總統直選 總理由多數黨提名
波蘭的政治體制既不能完全歸類為總統制,也不屬於典型的內閣制。雖然總統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與三軍統帥,並在外交與國防議題上擁有較大的決策權,但政府的日常運作則主要由總理主導。總統由全民直選,任期五年。
同時,波蘭亦設有總理一職,由國會多數黨提名,並需經總統任命。總理由於掌管行政機構,是實際領導政府的核心人物。
目前,波蘭國會由中間偏親歐的「公民聯盟」(KO)掌控,其提名的圖斯克擔任總理;而總統則是來自保守、親美疑歐的「法律與公正黨」(PiS)的杜達。
左右光譜下波蘭主要政黨主張
在中間偏自由派的陣營中,由「公民綱領」(公民聯盟的主要成員黨)提名的現任華沙市長拉法烏●恰斯科夫斯基(Rafał Trzaskowski)成為主要候選人。2020 年現任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以51%得票率,擊敗恰斯科夫斯基的 49%。

他主張放寬墮胎法、推動歐洲整合、支持LGBT權益,並承諾推動波蘭未來加入歐元區。他也倡議廢除教會基金、加強與德國和法國的關係,以及擴大對烏克蘭的支持。
代表保守派、獲得「法律與公正黨」(PiS)支持但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卡羅爾·納瓦羅基(Karol Nawrocki),則提出一系列強調國防與民族主權的主張。

他支持與美國深化軍事合作,擴編波蘭軍隊至30萬人,並投資關鍵基礎建設如中央運輸樞紐與核能發展。他主張減稅、否決歐盟的綠色新政、維持波蘭幣(茲羅提)作為法定貨幣,以及強化對非法移民的邊境防禦。他反對墮胎、倡導家庭政策並主張波蘭歷史記憶與愛國教育的復興。
在新興中間派方面,「波蘭2050」由前電視主持人希蒙●霍沃夫尼亞(Szymon Hołownia)出馬。他強調平衡城鄉發展、推動再生能源與核能併進的能源轉型、改革國營企業以及擴大交通平權。
他提出「波蘭 100 分鐘」計畫,期望讓所有村鎮居民能在 100 分鐘內抵達各省首府;此外,他也強調教育改革,如禁止小學校園內使用智慧型手機。
極右翼勢力則由斯瓦沃米爾·門岑(Sławomir Mentzen)代表,其聲勢近來快速上升。他提出以「主權、自由、保守」為核心的綱領,主張限制歐盟干預波蘭內政、拒絕歐元與歐洲綠色新政,堅決保衛波蘭邊境並維護現金流通。
他也呼籲大幅簡化稅制、擴大個人自由(如合法化大麻與私人持槍)、推動國防自主、支持私有化與限制官僚機構。他反對波蘭軍隊介入烏克蘭戰事,並提出一套自由主義導向的經濟政策和數位創新戰略,包括支持加密貨幣發展。

第一輪中間偏自由派可望領先 第二輪右翼整合可能性高
目前 Onet 選舉結果預測民調顯示,雖然由中間偏自由派「公民綱領」恰斯科夫斯基以 33.9% 的支持度暫居領先,但保守派候選人納瓦羅基緊追在後,已達 27.3%,且從趨勢圖來看,自 4 月以來支持度穩步上升,存在在第一輪過後形成「右翼整合」的可能性。
值得關注的是,極右翼的門岑(Sławomir Mentzen)目前支持度達 14.8%,雖然短期內無望進入第二輪,但他的崛起顯示「邦聯黨」(Konfederacja)在特定選區,特別是波蘭東部與鄉村地區的影響力正在增強。

他激進的反歐盟、反移民與低稅訴求,對於不滿傳統政黨的年輕男性選民極具吸引力,可能在第二輪間接影響納瓦羅基能否整合右派選票。
而中間派候選人霍沃夫尼亞(Szymon Hołownia)目前支持度僅 7.4%,略有回升,但仍與前三名拉開距離。他主打溫和改革與地方平衡發展,但似乎在強烈兩極化的選戰氛圍中較難突圍。

深化歐盟連結vs.強化波蘭國家主權
波蘭的未來選擇將深刻影響整體歐盟的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要政治陣營皆支持與台灣加強交流與合作。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事,也促使越來越多波蘭政治人物勇於表態立場。
來自法律與公正黨的前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便曾在 2023 年直言:「如果烏克蘭戰敗,台灣也可能會失去自身的主權與獨立。」
隨著俄烏戰爭延宕與中美對抗升溫,波蘭的地緣政治角色愈發關鍵。此次總統選舉不僅將重塑國內政治權力結構,也可能左右波蘭在歐盟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深化與布魯塞爾的整合,還是轉向強調國家主權與保守價值,都將對歐洲整體政治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友台是波蘭的戰略共識 將成中東歐挺台支點
然而無論最終由哪個陣營勝出,對台友好立場已成為波蘭的戰略共識。從國會外交到產業合作,波台關係正穩步深化,特別是在科技、經貿與安全政策層面,雙邊關係潛力可觀。
未來,波蘭極可能成為中東歐地區挺台路線的支撐點,也為歐洲與印太民主聯盟搭建橋樑。
在這個全球局勢劇烈動盪、地緣角力加劇的時代,波蘭的選擇不僅牽動本國命運,更可能成為決定歐洲戰略走向與民主聯盟整體佈局的關鍵一環。

2023 年,由前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 背對鏡頭高舉雙手者)所領導的公民聯盟拿下波蘭國會大選成為多數。 圖:@donaldtu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