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務院傳將全面開放地攤經濟,並要求城市管理部門無條件協助群眾服務,幫助更多面臨生活困難的人找到謀生之道。這項決策對於促進消費成長、提升城市管理水準及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具有深遠意義。
地攤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消費形式,成為了當前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它不僅能帶動經濟成長,還能有效促進就業,並為低收入者提供生計保障。據介紹,昌吉州已經積極落實地攤經濟,並與街道、社區協作,合理規劃固定攤位,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未影響城市道路的通行。像呼圖壁縣就設置了 90 個固定攤位,成功吸收了超過 150 人的就業機會。
此外,為了提升攤販管理水平,各地政府也加強了對流動攤位的規範化管理。包括設置便民疏導點,劃定固定攤位,並提供相關許可證,確保攤販能在不影響行人通行和環境秩序的前提下有序經營。這項措施旨在從「末端執法」轉向「靠前服務」,加強日常巡查和管理,從而提升城市的整體面貌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在此背景下,地攤經濟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強,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的一部分。昌吉市也透過創新城市管理方式,設立了臨時便民疏導點,成功創造了 460 個攤位,進一步促進了地攤經濟的良性發展。
然而,這項政策的推動並非一帆風順。回顧過去,李克強總理曾在任期內強調支持「地攤經濟」,認為這是穩定就業和活躍經濟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政策理念與習近平系統的不同,地攤經濟一度遭遇強烈抵制,各地政府快速撤攤,並對地攤嚴格管制。
但隨著李克強的卸任,特別是他過世後,地攤經濟的風向發生了劇變。由於李克強的過世太突然,疑點又多,民間盛傳他是因遭習近平顧忌而「被死亡」。如今,各地政府紛紛推動「夜市經濟」和「城市煙花計劃」,並大力支持地攤經濟,甚至免租攤位和鼓勵網紅帶貨,這一切表明,中共內部的政策調整往往並非基於理性和現實考量,而是受內部權力結構和人事變動的影響。

已過世的中共前總理李克強曾在任期內強調支持「地攤經濟」,認為這是穩定就業和活躍經濟的重要手段。 圖:擷取自新華社(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