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滑手機只是讓眼睛疲勞,卻沒察覺大腦也在默默受傷。重症醫黃軒提醒,手機成癮對大腦的影響不只淺層,從專注力、記憶力到情緒穩定都可能一一遭殃。他根據多項研究整理出手機對大腦的5大潛在危害,呼籲民眾重視數位使用習慣,別讓螢幕在不知不覺中偷走大腦健康。

黃軒醫師指出,很多人常說「只是看一下訊息」,但往往一滑就停不下來,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他形容,這正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數位強迫症」,是一種無法自制的滑動行為,看似無害,實則正在對大腦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長期過度依賴手機者,其大腦灰質體積明顯縮小,尤其是在負責專注力與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區域,與一般人有顯著差異。黃軒進一步說明:「長期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正對大腦造成不可忽視的衝擊——不只是眼睛疲勞,而是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正慢慢改變!」

除了結構改變,手機成癮還可能影響思考與學習。黃軒提到,很多人以為可以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或讀書,實際上,大腦無法真正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這種多工切換會讓大腦處於長期高壓狀態。他引用研究表示,青少年若每日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其工作記憶表現與學業表現皆明顯下滑。他提醒:「你的記憶力與專注力,可能正被『螢幕毒素』偷走。」

而在情緒層面,滑手機所造成的影響更不容小覷。黃軒指出,過度使用手機與情緒障礙之間早已被多項研究連結,憂鬱、焦慮、自尊心下降等問題與手機過度使用密切相關。他援引2021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每日滑手機超過6小時,其憂鬱症風險提高近2倍。」他強調,這些並非只是「心情不好」,而是大腦在真實地對過度刺激做出反應。

對此,黃軒也給出具體建議,他並不主張斷絕所有科技使用,但認為應該替自己設定「修復時段」,每天安排1小時不碰螢幕的時間,例如閱讀紙本書、散步或純粹放空,讓大腦有機會喘息與重啟。他引述2022年《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的隨機試驗指出:「短期內停止社群媒體使用7天,就能明顯降低壓力指數、提升快樂感。」

黃軒最後提醒:「滑手機不是罪,但長期沉迷卻是慢性自我傷害。大腦沒有感覺器官,當它出現問題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請記住:你現在用螢幕滑過的每一秒,都可能在悄悄消耗你的思考力、記憶力與幸福感。是時候,拿回你自己大腦的主控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