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太地區軍事緊張加劇之際,日本電子戰與雷達領域的頂尖專家近日在印度政府的許可下,成功檢視了中國 PL-15 空對空飛彈的戰場殘骸。這批來自印中邊境衝突後回收的飛彈碎片,據稱揭露了中國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技術、電子抗干擾能力以及導引頭「大腦」演算法的核心機密。
來自印度國防媒體的消息指出,對於一個長期奉行不結盟政策的區域大國而言,此次讓外國專家深入分析中國高度機密武器系統,可說是前所未見。日本方面則視此為一次難得的情報契機,目的在於深入掌握中國解放軍空軍主力飛彈 PL-15 的技術構成。
延燒焦點:和平無望? 傳普丁不甩川普最後通牒 鐵了心要吞烏東四州 連「這國」都偷偷動作...
PL-15 飛彈搭載於中國的殲-10C 與殲-20 等主力戰機上,這些機型頻繁出現在日本周邊空域,導致日本對相關技術的關注日益升高。特別是其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導引頭所具備的高精準追蹤能力,可在複雜干擾環境下分辨紅外線誘餌與箔條,有效鎖定目標,使得日本決策圈對未來空中交戰形勢備感壓力。

防務專家指出,日本此舉目標明確,主要聚焦於導引頭演算法、資料鏈加密通訊系統與電子反干擾技術(ECCM)等三大核心領域。這些技術共同構成 PL-15 的「智能打擊」能力,使其在超音速飛行與末段制導時仍能精準命中目標。
消息來源指出,除日本外,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與紐西蘭在內的「五眼聯盟」情報機構,亦對這批殘骸高度關注。法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國安局(NSA)等也透過雙邊管道向印度爭取分析機會,甚至傳出欲進行逆向工程以制定應對策略。
分析內容除涵蓋雷達導引頻率與推進劑化學組成,更可能檢測是否使用俄羅斯零組件,例如雷達處理器或引擎核心元件。此舉將有助於西方全面評估中國是否已完全自主生產這類高端飛彈,還是仍依賴外國技術輸出。
據巴基斯坦方面聲稱,該國近期與印度空軍的邊境衝突中,所使用的 PL-15E 出口型飛彈已成功擊落包括蘇-30MKI、米格-29 與陣風等六架印度主力戰機。儘管這些說法仍有待證實,但印度在多個交火地點,包括旁遮普邦的霍希亞布爾地區,已回收多塊完整飛彈殘骸,並確認為 PL-15。

印度防務單位正將這些碎片作為重點技術分析對象,視其為軍事情報金礦,不僅自身將深入研究,也預計與多國盟友共享成果。
專家指出,PL-15 搭載的資料鏈採用跳頻、擴頻與高等級加密機制,能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中維持穩定通訊,還可能整合主動與被動電子對抗裝置,具有抗干擾 INS 與紅外線末段導引,對於第五代隱形戰機如 F-35 構成潛在威脅。
若這些分析證實中國導彈射程確實超過 300 公里,且具備抗隱形能力,將迫使美、日、韓及北約國家更新現有空戰戰術與防禦手段。
日本計畫將從 PL-15 獲得的技術見解,應用於其自主研發的第六代 F-X 戰機項目。同時,澳洲、韓國、菲律賓等印太盟友也將可能因此重新評估空軍裝備需求與預警系統升級方向。
有專家直言:「這不是單純的戰場考古,而是亞洲空戰未來的技術分水嶺。」

專家指出,PL-15 搭載的資料鏈採用跳頻、擴頻與高等級加密機制,能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中維持穩定通訊,還可能整合主動與被動電子對抗裝置,具有抗干擾INS與紅外線末段導引,對於第五代隱形戰機如 F-35 構成潛在威脅。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