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在 5 月初宣布突然停火後,南亞戰場瞬間由喧囂轉為寂靜。然而,真正令人膽寒的並非戰場上的火力對峙,而是印度在停火前夕進行的一場高風險導彈行動,幾乎將整場衝突推至核戰邊緣。

根據《紐約時報》 5 月 11 日報導,美國之所以在停火前突然調整立場、積極介入調停,並非出於和平主義的覺醒,而是因為印度的導彈,幾乎擊中巴基斯坦的核設施。消息人士指出,就在停火宣布前數小時,印度空軍對巴基斯坦數個戰略目標發動突襲,其中努爾汗空軍基地首當其衝。該基地不僅是巴基斯坦空中機動司令部的重要據點,更臨近該國核心核武管理機構,若命中偏差擴大,極有可能被巴方視為戰略級威脅,進而觸發核反擊程序。

印度布拉莫斯導彈。 圖:翻攝自鄭繼永教授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印度攻擊的另一個目標——基拉納山區。這裡素有「黑山」之稱,是巴基斯坦最神秘的核研發與儲備重地。數家情資機構提供的衛星圖像與彈道分析顯示,印度一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擊中山區一處隧道入口,雖未對地下設施造成破壞,卻因落點極為敏感,引發外界對衝突升溫的高度警覺。此舉也引起五角大廈的高度戒備。美軍一架 B-350 AMS 核應變偵察機迅速自海外基地起飛,在巴基斯坦上空進行高強度監控飛行。外媒普遍認為,美方此舉無異於直接回應可能爆發的核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停火宣布後,巴基斯坦軍方於記者會中強調「未曾主動請求第三方干預」,意在暗示調停並非出自伊斯蘭堡之意圖。此番表態被外界視為對部分西方輿論將「克制」標籤貼在印度身上的迴應與駁斥。從多方消息交叉印證,真正喊停的其實是印度。數名熟悉南亞安全情勢的消息人士指出,印度是在導彈行動後意識到極可能觸碰巴方「核紅線」,才急忙透過第三方尋求降溫出路。這場軍事冒險以激烈挑釁開始,最終卻以驚懼收場。

有匿名區域安全顧問嘲諷指出,「印度不是被勸停的,是被嚇停的。」

印度導彈險些擊中巴基斯坦核設施,「和紅線」差點被打破,後果將不堪設想。 圖:翻攝自觀局有語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停火」並未伴隨任何實質監控機制或解除衝突的談判安排,更無軍事撤回與禁區約束協議,形同一紙「暫停鍵」,雙方默契退場。印度企圖抽身,巴基斯坦則希望國際社會看清誰才是真正的挑釁者。此次衝突幾乎升溫至核門檻,卻又迅速回落,透露出強烈警訊。印度軍方內部決策的搖擺與戰略誤判,再次暴露其對軍事升級風險的欠缺控制。

在今日印巴軍力差距已非昔日印度單方面碾壓巴基斯坦的背景下,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爆整個南亞安全體系的連鎖反應。停火不代表終結,反而讓外界看見區域戰略穩定正建立在極脆弱的基礎之上。

這場因「核」止步的軍事對峙,更揭露了印度決策核心在戰爭邊緣遊走的危險,而事後積極以「第三方調停」了事,只是為這場幾近失控的軍事衝動鋪上外交糖衣。

5月7日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穆紮法拉巴德拍攝的印度飛彈摧毀的建築。   圖:翻攝自新華網

印度總理莫迪。   圖:翻攝自又看風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