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進一步升溫,高關稅政策迅速顯現衝擊。根據《CNN》報導,美國西岸最大兩大港口,長堤港與洛杉磯港,5 月 9 日同時出現罕見異象,當天沒有任何一艘來自中國的貨櫃船靠岸,創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清零」紀錄。港口官員形容現場「比疫情時期還冷清」,美中經貿斷鏈的警訊已從數字躍升為實景危機。

據報導,僅六天前,仍有多達 41 艘貨輪預定從中國啟航前往美國加州沿岸的聖佩德羅灣,如今卻全數取消,衝擊速度之快令港口管理層震驚。長堤港執行長柯戴羅(Mario Cordero)表示:「目前船班取消數量已超過疫情期間水準,我們正目睹一場空前的冷卻。」不只是西岸,東岸港口也同步受到影響。長堤港貨運量下降 35 % 至 40 %,洛杉磯港下滑 31 %,紐約港與紐澤西港也回報貨物流量持續放緩。7 日西雅圖港甚至完全沒有貨輪靠港,港務局局長寇金茲(Ryan Calkins)直言:「這是因為根本沒有東西運過來。」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月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大多數商品課徵高達145%的關稅後,從中國駛往美國西岸的貨輪數量驟減,甚至在5月9日當天出現罕見的「零船班」現象,引發各大港口高度警戒。 圖:翻攝自中國海關網

此現象被視為川普政府重啟對中貿易強硬路線的直接效應。川普於 4 月宣布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 145 % 關稅,中方則回敬 125 % 的出口稅率,使得雙邊貿易成本飆升。面對貨輪消失、企業退場與供應鏈停擺,川普 9 日稍作軟化,放話考慮降至 80 %,但實際政策仍由財政部決定。外界普遍解讀此舉為「試水溫」,甚至是川普為自己高調政策尋找轉圜空間。

網路輿論也迅速爆發。有人調侃「川寶打七傷拳,結果自己先中」,也有人批評此舉重創民生,「空空港口還說自己贏了,美國人要開始吃土嗎?」

港口管理層更關切供應鏈與消費者層面的後續衝擊。柯戴羅警告,若情況未改善,「未來 30 天內可能會看到貨架空空如也」。長堤港作為中國貨品進入美國的最大門戶,過去接收貨物中有高達 63 % 來自中國,儘管已自 2016 年的 72 % 下降,但其對美國供應鏈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

全球第二大航運公司馬士基(Maersk)也表示,美中雙邊運輸量已下降 30 % 至 40 %,物流趨勢反映市場對高關稅環境的迅速調整與撤出。越來越多零售商與企業轉向其他亞洲國家尋求替代供應來源,使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面臨動搖。

此時,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正於瑞士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展開貿易談判。分析人士認為,川普放出降稅訊息,可能是為談判預留空間,同時試圖安撫國內企業界與民生壓力。但若協商未果,貿易斷鏈勢必進一步擴大,美國民眾將直接感受來自貨架與價格的現實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