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國與泰國簽署協議,購買三艘 S-26T 型潛艇。然而,近日泰國方面宣布終止該合約,引發各界關注。該潛艇建造工作已進入尾聲,中方因此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部分國際媒體對此作出諷刺性評論,形容中方「恐怕要自用這些潛艇」。
本案始於 2015 年,中國 S-26T 型潛艇在國際競標中勝出。2017 年,雙方正式簽訂總值 135 億泰銖(約 129 億元新台幣)的合約。根據原設計,潛艇應搭載德國 MTU-396 型柴油引擎。然而,隨著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德國在外部壓力下對軍用產品實施出口管制,拒絕向中方交付相關設備。

面對此一變數,中方提出以自研的 CHD620 型柴油引擎替代,但泰國方面對此表示保留,並最終決定取消訂單。分析認為,泰方此舉可能不僅基於技術考量,也受到地緣政治及外部勢力影響。
根據消息來源,CHD620 為基於德國技術改良而來的動力系統,中方工程團隊在增壓、熱控及靜音等多方面完成優化,性能指標與原規劃引擎相當。然而,泰國仍選擇終止合約,背後或反映出該國對潛艇項目長期投資的遲疑態度。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海軍實力增強,區域水下戰力平衡正在發生變化。泰國此時若接收潛艇,可能面臨外交戰略壓力。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稱:「當前的中國潛艇產品,仍具有穩定市場需求。」

根據資料,S-26T 潛艇源自中國 039B 型,搭載 AIP(不依賴空氣推進)混合動力系統,滿載排水量約 1,800 噸,性能指標已達國際水準。外界預期,即使泰方最終放棄,中國仍可選擇將其納入海軍服役,或轉售他國。
事實上,中國潛艦已出口至多個國家,包括埃及、孟加拉、緬甸與巴基斯坦,總交易額逾 65 億美元,顯示其在國際軍貿市場的競爭力。

2017 年,中國與泰國簽署協議,購買三艘 S-26T 型潛艇。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