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稍早刊登該智庫的國家安全專家問題專家帕克(Marvin J. Park)對我國的建議:「保衛台灣意味著動員整個社會,而不僅僅是軍隊」。

曾於2023年至2024年擔任美國國安會台灣事務主任的帕克指出,台灣面臨中國多條戰線的協同威脅。除了軍事壓力外,北京也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懲罰這個島國以及支持台灣的國家、企業和個人。此外,中國還採取全面戰略,扼殺台灣日益萎縮的外交空間,用假訊息和錯誤訊息破壞台灣在輿論上的形象。

帕克指出,台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政府和其他參與者接受並實施艱難的權衡,要民眾、部門以及台灣社會各界放棄金錢、權力或影響力,以實現必要的改革,並使其能夠長期持續下去。

台灣面臨的一個關鍵陷阱是,未能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服​​民眾,讓他們明白為何需要成立全社會防禦網。台灣的韌性最終取決於大眾是否能夠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能力、而且有可能會動用其全部工具和能力對付台灣。

政府需要解釋,一般民眾在發生此類危機時應該如何做好準備。台灣應對多起自然災害的經驗表明,其政府在引導地方和國家努力恢復並迅速恢復災前狀態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然而,學習如何在做好應對人為緊急情況(例如海上封鎖或軍事入侵)準備的同時,避免不必要地製造恐慌,依舊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帕克提醒台灣,應該透過爐邊談話的方式,為地方和省級鄉鎮建立溝通管道,讓他們能夠就哪些措施有效、哪些措施能引起共鳴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中央政府必須做好準備,為關鍵領域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即使這種支持在初期的成本高昂。

帕克提醒台灣,必須為任何地方政府創造一個環境,​​使其能夠溝通、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民事防範能力,並在各種緊急情況和災難中,為其民眾提供支援。有些地方政府會將全社會韌性作為另一種獲得資金的途徑,但現實情況是,將會有符合韌性目標的改善措施。如果一般民眾能夠了解可能發生的情況,並看到他們的回饋帶來實際效益,這將為韌性工作贏得長期支持。

帕克指出,美國如今仍然是世界軍事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工業實力。但中國的工業實力比我們更強大,這意味著20年後他們的軍事實力將會更強大。在此背景下,台灣科技公司與韓國和日本公司攜手合作,可以為全球供應鏈需求提供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網絡,並促進與中國脫鉤,尤其是在無人機鏡頭、電池和控制板等高度專業化的零件方面。台灣應致力於複製台積電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主導地位——這一次,要成為全球供應鏈需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舉將充分釋放台灣經濟實力的潛力,並直接有助於其希望透過韌性和國防改革來實現的威懾力。

帕克指出,蔡英文和賴清德為增強台灣社會抵禦中國脅迫衝擊的韌性而做出的全政府努力值得稱讚。創建新的政府架構、管理內部權力和預算鬥爭、平衡各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以及應對反對派政治是一項艱鉅的壯舉——而這些只是國內挑戰的一部分。

帕克提醒,如果台灣民眾不相信這些努力的必要性,或者不相信正在準備的情景真的可能發生,那麼這些努力都將無法有效或可持續。採取由下而上的方法——這並非亞洲的首選方法——或許是增強台灣韌性的關鍵。要求任何政府機構信任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都需要極大的信心,但整合這些系統的潛在益處可能會賦予台灣難以捉摸的非對稱優勢,從而阻止和延緩中國受黨主導的決策。

帕克說,台灣為其推動當今全球經濟的世界級科技產業感到無比自豪——但這一成功建立在數十年政府支持的基礎上。現在,台灣的產業必須透過拓展商業用途以外的領域,支持政府的韌性建設。它們應該發展成為兼顧民用和國防需求的雙重用途公司,並成為確保全球供應鏈安全(尤其是對美國國防和科技部門而言)的可靠合作夥伴。重新關注人才、先進技術和經濟戰略,或許有助於台灣遏制中國的脅迫——而這並非單靠軍事和國防改革所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