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央電視台近日罕見公開了解放軍海軍 殲-15「飛鯊」戰鬥機,與美國海軍 F/A-18E/F 「超級大黃蜂」同框的監視伴飛畫面,引發外界關注。畫面顯示,兩款主力艦載戰機在海上近距離平穩飛行,儘管畫面看似平靜,實則暗示中美海軍艦載機在西太平洋的對峙早已不再罕見,僅是冰山一角。

據《騰訊新聞》報導,殲-15 自服役以來,憑藉其優異的空戰性能和強大的機動性,被視為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機力量的核心。相比美軍「超級大黃蜂」,殲-15 擁有 2.4 馬赫的最高飛行速度,遠優於對手的 1.8 馬赫,並具備三翼面設計,提升了低速操控性及大迎角作戰能力。此外,殲-15 的作戰半徑更勝一籌,若搭配夥伴加油系統,能有效擴展航母艦隊的防空圈。

報導中也指出,殲-15 也面臨不少短板。早期型號所搭載的雷達系統相對落後,採用 1493 型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無論在探測距離、抗干擾還是多目標處理能力方面,均不及「超級大黃蜂」所配備的 AN/APG-79 有源相控陣雷達。不過,隨著中國國產AESA雷達技術進步,已逐步縮小甚至趕超美方差距。未來 殲-15 的彈射型升級版,搭配新型雷達系統,預計可在單機態勢感知能力上,與「超級大黃蜂」不相上下。

此外,殲-15 在載彈量與發動機壽命上亦受限於現有平台與技術,尤其滑躍甲板的設計,限制了最大載彈量僅約 4 至 6 噸。不過,隨著福建號航空母艦等新型航母採用電磁彈射系統,這一問題有望獲得根本改善。

反觀「超級大黃蜂」,其優勢主要集中於雷達、感測器與網路戰協同能力。AN/APG-79 雷達可同時追蹤3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 6 個,且透過 16 號數據鏈與 NIFC-CA 協同交戰系統,實現超視距聯合作戰。在經驗積累上,「超級大黃蜂」服役已超過 30 年,參與多場地區衝突,戰場實戰經驗遠勝 殲-15。
然而,「超級大黃蜂」也並非沒有劣勢。其最高速度、升限及機動性均不及 殲-15;在空對空武器方面,殲-15 所配備的 霹靂-15空空導彈,射程超過 200 公里,遠勝美軍現役 AIM-120 系列,甚至未來若掛載射程更遠的 霹靂-17,將進一步擴大技術優勢,可能加速「超級大黃蜂」退役步伐,轉由 F-35C 接班。

事實上,隨著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快速發展,美軍傳統航母戰鬥群的生存空間與作戰方式正面臨重大挑戰。特別是在遠洋制海權的競爭中,中國 055 型驅逐艦與 鷹擊-21導彈 的組合,已讓艦載戰鬥機的角色逐漸從主力轉為輔助。

專家指出,儘管「超級大黃蜂」目前仍是美軍航母艦載機主力,但隨著中美海軍裝備更新換代與戰術演變,雙方未來的海上攻防格局恐將加速洗牌。解放軍也正積極研發新一代五代甚至六代艦載機,當新型機型正式服役後,恐怕「超級大黃蜂」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