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表示:「台灣有事,日本自衛隊可能行使集體自衛權。」此言一出,北京立即召見日本大使抗議。然而國內部分政治人物——包括前總統馬英九與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卻不是關注中國的威嚇,而是批評日本「躁進」,甚至斥責「台海關日本什麼事」。面對這些言論,總統賴清德提醒國內政治人物應尊重日本內部政治,不宜對盟友示警作負面解讀。

但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政黨互罵,而在於:國民黨所採取的「反外援、自行處理」論述,本質上會讓台灣更危險。

這不是情緒,也不是政治立場,而是國際政治 × 威懾理論 × 演化心理學的共同結論。

一、黑猩猩社會告訴我們:弱者若拒絕外援,施壓者只會更放肆

在黑猩猩群體中,Alpha 雄性會:

  • 展示力量

  • 測試邊界

  • 壓制弱者

  • 對弱者的盟友大吼或攻擊

目的只有一個:
維持自己的支配地位。

但更重要的是:

只要弱者身旁多了一位盟友,Alpha 的攻擊力道會立刻下降。

因為代價升高了。

然而,如果弱者自己排斥外援、主動孤立自己,Alpha 就會認定:

  • 你沒有保護者

  • 施壓成本降低

  • 可以開始「試探更大的界線」

這種模式完全符合台海現況。


二、日本的發言不是挑釁,而是「提高施壓者的成本」

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日本介入」論述,在軍事科學上叫做:

威懾(deterrence)

意思不是「準備開戰」,
而是告訴施壓者:

「如果你動手,你可能會付出代價。」

這種訊號能降低衝突機率,而非提高。

事實上,美國駐日大使也公開肯定高市的發言。
因為國際社會都清楚:
只要中國認定介入成本高,衝突機率就下降。


三、中國的反應:典型的「Alpha 支配訊號」

中國立刻召見日本大使抗議,是典型的:

  • dominance signaling(支配訊號)

  • boundary enforcement(界線宣示)

  • cost reduction attempt(降低外援干涉成本)

黑猩猩也會這樣:

  • 一旦外部雄性介入弱者

  • Alpha 會立刻示威

  • 不是開戰,而是要「把外援趕走」

只要成功讓弱者孤立,Alpha 就能更有效施壓。


四、馬英九、洪秀柱與國民黨:典型的「認同支配者」心理

馬英九說:

「兩岸問題不能假手外國介入,兩岸中國人自己來談。」

洪秀柱更表示:

「台海關日本什麼事?」

這些言論本質上並非單純政黨主張,而是心理學中非常典型的: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認同支配者)

這是 Anna Freud 提出的防衛機制,常見於:

  • 被霸凌者替霸凌者講話

  • 家暴受害者說「不要惹他就好」

  • 弱勢國家支持強權的論述

  • 一方被威嚇時,弱者用強者的語言來降低恐懼

在此情境中:

  • 施壓者是中國

  • 弱者是台灣

  • 外援是日本、美國

  • 而國民黨的反應等於說:
    「不要幫我,我自己面對大國就好。」

問題是:

當弱者排斥外援,施壓者會立即認定:你更好欺負。

這是心理學、演化學、國際政治三者都共同驗證的事實。


五、國民黨的立場實質效果:降低威懾、提高台灣風險

從威懾理論看:

和平不是靠退讓,而是靠讓對方知道「踩過界會痛」。

若台灣內部有人公開反對外援,就會產生三個效果:

① 降低外援意願(盟友被責難)

盟友看到受援者自己反對,就會變得猶豫。

② 增加中國施壓意願(風險降低)

中國會認為:
「台灣內部自己都反對外國協助,那我施壓風險更低。」

③ 讓弱者更孤立(施壓成本最低化)

國民黨的主張看似和平,
但對中國來說,這是「絕佳機會」。

這種邏輯在所有霸凌場景都一樣:

  • 弱者不要盟友 → 霸凌者更敢下手

  • 倒不是因為弱者惹怒了霸凌者

  • 而是因為霸凌的成本變低


六、結語:和平需要的是代價,而不是單方面退縮

從黑猩猩、到霸凌心理、到威懾學、到二戰後所有國際政治實務,都告訴我們:

弱者拒絕外援=增加衝突風險
弱者擁有盟友=降低衝突風險

國民黨若真心追求和平,就必須接受一個不情願但真實的現實:

和平不會來自於跪下,也不會來自於孤立。
和平來自於提高施壓者的代價。

只要中國知道「踩過界會痛」,
台灣才真正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