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年首例疑似因非法施打美容針導致的肉毒桿菌中毒個案出現。疾管署今(15日)通報,一名北部40多歲女性透過網路購買不明來源肉毒桿菌製劑並進行臉部注射,數日後出現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經緊急插管並接受抗毒素治療,目前仍在住院觀察中。
個案於3月下旬邀請販售者至住家,於額頭與臉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施打後約3天,陸續出現吞嚥困難、流口水、眼皮下垂與肌肉無力等症狀,3月29日就醫後因病情惡化插管使用呼吸器,並通報為疑似肉毒桿菌中毒個案。雖然血清與糞便檢體結果均為陰性,但疾管署研判因採檢時距離施打時間已超過一週,無法排除偽陰性可能,根據臨床表現與流行病學資料,仍列為極可能個案。
目前個案已移除氣管內管,持續接受住院治療,衛生單位同步展開追查非法藥品來源與施打行為,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疾管署說明,肉毒桿菌中毒可經多種途徑感染,包括食用受污染食物、創傷感染、嬰兒型中毒與醫療或非醫療注射。美容用途的肉毒桿菌中毒屬於其他類型,症狀可能於施打後數小時至數週內出現,並涉及神經肌肉系統,包括眼皮下垂、視線模糊、肢體無力,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統計自2019年至今,國內已累計8起與醫學美容相關的肉毒桿菌中毒通報,顯示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疾管署強調,肉毒桿菌抗毒素屬於特殊藥物,目前國內僅存4人份庫存,且無藥證、取得困難、成本高昂,預計今年將增購12人份以應急。若民眾因美容注射導致疑似中毒,或外籍人士無健保身分需緊急救治時,疾管署可提供抗毒素,但治療費用須由病患自行負擔。
衛生單位提醒,民眾進行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前,務必查明醫療機構是否合法立案,並確認操作者具備合格醫事資格,了解所使用藥品是否具備衛福部核准的藥品許可證。醫療人員也應事前完整說明潛在併發症、過敏風險與因應處置,確保療程安全無虞。
若有疑似症狀或相關疑問,民眾可至疾管署網站查閱「肉毒桿菌中毒Q&A」專區,或撥打免付費專線1922進行諮詢,以保障個人健康與用藥安全。

疾管署表示,美容用途的肉毒桿菌中毒屬於其他類型,症狀可能於施打後數小時至數週內出現,並涉及神經肌肉系統,包括眼皮下垂、視線模糊、肢體無力,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