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出現約 2,000件兒虐事件,衛福部統計,兒虐率五年來成長 1.2倍,多達 93%案件發生在家庭內,其中 8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專家建議依循「停看聽」,替育兒抓狂時刻降溫。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今(15)日在「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說明,「兒虐事件不會因為少子化而消失」,數據顯示,近五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嬰幼兒受虐比率仍從 2.26%上升至 2.65%,成長 1.2 倍,每年約有 2,000名嬰幼兒受虐。

台灣在民國 113 年發生 2,425件兒虐事件,93%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 8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 7%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嬰幼兒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近 5成為主,如孩子哭鬧,照顧者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兒等。

針對台灣兒虐率 5年成長 1.2倍,張秀鴛強調,絕非過去沒有那麼多兒虐事件,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幸好台灣的兒虐通報體系與相關法規越來越完善,再加上民眾對不當管教與兒虐事件覺察度提升,不當管教不再是旁人不能管的家務事,替無助孩子發聲、通報意願增加。

張秀鴛指出,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於受家長照顧管教期間,發生原因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 52%最高,如沒有原因哭鬧、晚上不睡覺、邊吃邊玩、玩具不收拾、訓練戒尿布卡關等,都是令父母抓狂的時刻;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等。

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分享,曾遇過1名新手媽媽坐月子期間獨自照顧寶寶,不管做什麼寶寶都哭鬧不休,即使爸爸想幫忙也無能為力;被孩子哭到無助又憂鬱,向長輩訴苦,得到的回應只有「照顧孩子本來就是這麼辛苦」,讓身陷育兒幽谷的新手媽媽再度掉入深淵。

「不用成為完美爸媽,只要當努力的爸媽就夠了。」楊珮璉表示,現在是社群媒體發達時代,常見許多帶寶寶出國的影片,照顧得時尚又優雅,比較心理會產生新手爸媽的焦慮感,不建議接觸這類社群網紅,因為這些育兒分享只是片斷,而不是全貌。

楊珮璉呼籲,照顧者理解哭泣是孩子正常溝通方式,建立寶寶規律生活作息,可以向寶寶傳達安心訊息,讓寶寶知道會有人照顧他,不用以哭泣來傳達需求。照顧孩子是全家人的事,絕非媽媽一個人的事,讓媽媽短暫離開寶寶,適度外出運動、回歸職場都是喘息好方法。

楊珮璉提到,台灣家長害怕成為權威家長,所以不敢制定界線,事實上家長可以設定界線,如要求孩子在限時內吃完飯、遊戲結束要收拾玩具。照顧者可以嘗試「停看聽」建議,停止自責、看見孩子的需求,多聽正向建議與支持,只有爸爸媽媽狀態好,孩子才會好。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