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報導,美國海軍哥倫比亞級核潛艦(Columbia-class submarine)首艦「哥倫比亞特區號(USS District of Columbia SSBN-826)」交付日期將延後12至18個月;海軍官員向國會表示,該計畫正面臨「關鍵路徑挑戰」。哥倫比亞級潛艦是用於取代俄亥俄級核潛艦(Ohio-class submarine)後續艦「威斯康辛號(USS Wisconsin SSBN-827)」與「格羅頓號(USS Groton SSBN-828)」預計分別於2032年與2034年交付。美國海軍強調,正採取措施加速進度以挽回延宕時程。

而美國海軍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新型潛艦建造出現問題,福特級航空母艦(Gerald R.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s)也遭遇瓶頸。報導指出,該級2號艦「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N-79)」已完成95%,但因先進武器升降機與攔阻裝置問題,預計2026年才能交付;3號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80)」延遲更嚴重,最新數據顯示將從原先預估的延遲18至26個月增至28個月,預計2030年初交付;目前還不確知是否推擠到4號艦「米勒號(USS Doris Miller CVN-81)」2032年交付的預定行程。美軍直言物料延誤迫使船廠調整建造週期。而除了建造時間延誤之外,最新建造成本估算也大幅攀升,報導稱「甘迺迪號」預估129億美元,「企業號」135億美元,「米勒號」更高達140億美元。

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對海軍監督承包商能力表達不滿,質疑延誤與超支責任。官員回應,責任追究取決於合約類型與競爭程度,正透過強化海事工業基礎引入競爭力,以改善時程與成本。不過,海軍官員指出新的問題,指川普政府近期實施的全球關稅可能帶來新的變數;舉例潛艦、航空母艦多數組件為美國製造,但組件的零附件可能受關稅影響推高成本,具體情況還有待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