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社》取得的MetaFacebook)內部文件,這家號稱「連結世界」的科技巨頭,實際上正以詐騙廣告為主要獲利來源之一。文件揭露,2024Meta有多達10.1%的營收來自「違反平台標準」的廣告,包括詐騙、非法賭博、性服務與可疑醫療商品,金額高達 160億美元(近新台幣4,956億元)。更駭人的是,Meta平均每日向全球用戶推送 約150億則「高風險」廣告,換句話說,每一次你滑過的貼文,都可能是被演算法精準推送的陷阱。這不只是技術失控,而是一場以演算法包裝的「高利潤犯罪共構」。對Meta而言,詐騙不是例外,而是生意模式的一部分。

Meta的「加價懲罰機制」堪稱創意十足,當系統預測詐騙風險達95%時才封禁帳號,低於門檻者只需「多付點錢」就能繼續投放廣告。詐騙不封鎖,只漲價。於是,風險被貼上價籤,誠信被市場化。更諷刺的是,Meta內部甚至為打詐行動設立「營收損失上限」:若封禁措施造成公司營收下降超過0.15%(約新台幣42億元),行動就得「收斂」!。原來,平台治理的紅線不是道德,而是損益平衡表。

「溫和反詐」:一場以利潤為導向的慢動作劇
Meta
在文件中自誇採取「溫和反詐策略」,只針對「可能被監管的國家」出手,並計畫到2027年才把詐騙廣告營收比例從10.1%降到5.8%。這不是改革,而是公關時間表。公司高層心知肚明:即便被罰十億美元,也遠低於詐騙廣告帶來的收入。僅涉及高風險詐騙內容,每半年即可為Meta進帳35億美元。違法的成本,竟比誠實經營更划算。

從道德命題到資本命題
Meta
早已不在乎「能不能打詐」,而是「值不值得打」。在監管成本與營收損失之間,它追求一個可永續的「平衡點」。罰金十億美元?那只是成本。封禁帳號?那是股價風險。於是,反詐從公共責任淪為企業算術。Meta一句「我們會做,但不會一次做完」,聽起來像誠意,其實是策略,只做足以安撫監管的部分,卻從不動搖獲利根基。這不是無能,而是冷血的聰明。

台灣的處境,正是這場全球劇本的縮影。當FacebookInstagram上的詐騙訊息占比高達九成,數位發展部再怎麼開罰,也不過讓Meta的財報尾數再添幾個零。若監管仍止於象徵性懲處,欠缺強制查核與資訊揭露機制,政府便只是這場「無痛治理劇」的臨時演員,喊得比誰都大聲,卻始終拿不回導演權。

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旗下新興平台Threads正吸引大量年輕族群,卻仍未被納入監管體系。若政府再猶豫觀望,這個被包裝為「自由交流」的新平台,恐將成為下一個詐騙溫床,從青少年對話區開始,延燒到整個社會信任網。

強化監管固然必要,但更迫切的是建立全民數位安全素養。當平台無心、法規滯後,民眾的識讀能力便成最後防線,讓人民在第一時間辨識風險、守護自身。唯有從制度改革到公民意識雙軌並進,才能築起真正的數位防線,打破資訊壁壘,防止資本與科技聯手壟斷風險的分配。

罰鍰無感,平台無心,若台灣再放任巨頭持續試探底線,受損的不只是個人財產,更是整體社會的信任與公義。政府必須走出「開罰即治理」的幻覺,推動資訊透明、跨境合作與即時監管。唯有如此,才能逼迫科技巨頭不再以冷漠為盾,讓數位時代的安全與正義,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