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4月9日,被川普稱為「解放日」的對約60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關稅正式生效,其中對中國商品累計稅率達104%。《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整理全球反應,美國2日發表政策後的一周內,國際反應迅速分化:加拿大對美汽車徵25%關稅;歐盟僅口頭譴責;越南、日本、以色列及台灣則表態不報復並尋求談判。至於中國,則於4日宣布對美商品加徵34%報復性關稅,新華社強調「不惹事也不怕事」。BBC直問:在美中「強碰」的狀況下,誰會先「認慫」?
BBC指出,川普打算以關稅迫使中國談判。舉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習近平「來電假設」,稱只要習給川普打一通電話,承諾遏制芬太尼生產,關稅可降20%。然而,中國未妥協,商務部回應美方威脅是「訛詐」,若一意孤行將「奉陪到底」。川普隨後加碼50%關稅威脅,並於4月9日兌現,總稅率達104%。他雖釋放善意稱「中國很想達成協議」,但中方未回應,白宮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確認新關稅已實施。
中國目前並未對總稅率104%部份提出新的報復反制。但BBC盤整,在此之前中國除報復性關稅外,還動用其他關稅以外的工具,例如將11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名單,16家列入出口管制,並限制中重稀土出口。作為全球稀土供應主導者(占產量60%-70%),此舉加劇緊張。關稅生效前,全球股市已受衝擊,4月7日A股3038股跌停,中國動用800億至1000億元國資基金護盤,關稅生效後A股反漲近2%。
BBC也綜整全球經濟、政治智庫觀點。譬如新加坡亨利奇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質疑川普高估美國市場吸引力;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則認為川普可能先讓步,因為中國保留談判餘地但立場堅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則指出習近平為維護形象,將不會退讓。根據投信機構評估,若美中貿易戰全面惡化,中國GDP可能損失3%,美國通脹則上升0.7%到1.6%,雙方經濟均面臨長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