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日前宣布「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已啟動修法程序,預計最快2027上路,其中最受矚目的,乃包括「利息、股利、租金」改採年度結算制,總額超過2萬元者,就要繳交2.11%補充保費。
此舉立刻引發輿論炸鍋,怒轟根本是拿小資族開刀,逼得部長石崇良緊急召開記者會,表示一切都是為了達到付費公平性,並且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多幫忙弱勢負擔保費,謝謝「高股利者」幫助健保發展。

想當然爾,要錢的事,民眾怎可能買單,行政院眼見衛福部沒事捅了個馬蜂窩,隨即也迅速出面回應,先是表態不會對「小資族」開刀,會繼續讓小資族保有小確幸。稍後察覺惡評如星火燎原般蔓延,昨夜緊急喊卡,表態一切暫緩處理,待聆聽更多民意之後再議。(明年要選舉了,這麼搞,還用選?)

先概略的試算一下,您或許就能明白,民意炸鍋的緣由,因為這門檻實在太低了。以被譽為國民ETF的00878為例,採取季配息(一年四次),年度結算要達到2萬元,只需要擁有13張股票就達標,以其21元左右的價格,投資額約莫僅需27萬。試問,這政策若真付諸施行,怎麼可能不砍到小資族?屆時又搞一堆例外條款,那還不如不做。

聽著石部長那一句「謝謝高股利者」,不禁想起近來再度掀起熱議的軍公教年改,猶記得當初在定案之後,政府所祭出的文宣口號,也是「謝謝軍公教」,用動之以情的口吻,一整個大搞情緒勒索,企圖模糊對制度本身的討論,直是想著用「相忍為國」來打哈哈,這絕對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畢竟,既然付諸感謝,勢必就是心中有愧。那麼,到底健保的黑洞在哪?怎麼年年都在喊窮、老嚷嚷著會破產?這是個大哉問,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而我始終認為,健保付出在整個「預防醫學」範疇的份額,或許就是個關鍵。

儘管人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或許不假,但這話理應是在提醒個人,該以更健康養生的方式生活,而不需要衛政單位製作各種廣宣來傳遞。畢竟,政策本就該與時俱進,當前資訊如此昌明,AI科技幾乎措手可得的情況下,這些健康知識,還需要大內宣嗎?換言之,相關龐大的廣宣預算,根本就可以砍了。

承繼前述論點,所以就診前需要先聆聽的衛教課程,其實也沒有必要,營養師所耳提面命的要項,相信病患們早就都已知曉,但沒辦法,規定就是得聽訓完才能看診,也只能虛應故事一下。但如此一來,醫院得養多少人來建置相關的單位,豈不又是一筆開銷。連同藥師也一樣,捫心自問,到底有多少病患,在領藥之際,會仔細諮詢藥師呢?類似的諮詢事宜,是不是擺台機器就可以解決呢?相關的諮詢預算,是不是又可以砍了呢?

最後,在育兒過程中,發覺當前孩童被認定為「發育遲緩」的比例之高,絕對超乎您的想像(自家兩個孩子都是,看起來也都正常正常的)。幼兒園為了取得更完善的社工心理師資源,幾乎都會建議孩子去鑑定,而醫療院所為了充實案源,通過的比例便相當可觀。在取得發育遲緩資格後,接續就會進入年復一年的復健課程。仔細觀察上課內容,不過就是陪孩子唸唸書、帶著他們跑跑跳跳的,相較於醫療行為,效益相對不高。但養這些單位,還是得需要龐大的預算,尤其若加上老年族群的復健療程,那金額就更加可觀。這些錢,真有花在刀口上?

綜言之,本文話說得直白,畢竟,要整頓制度的黑洞,就必須不怕得罪人,唯有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宛若盲腸一般,該砍的就砍一砍,才能正本清源的徹底改革。衛福部倘若沒有這般覺悟,還是被各個職域的公會牽著鼻子走,各自都只是在算計著一己的利得,而未能體認健保還是該回歸醫療行為的有效性,則再多的銀彈,也救不了啊!
基本上,本文所點出的諸種面向,倘若都能重新盤點,不該花費的預算、不該建置的單位,都清理一番,絕對要比跟廣大小資族們斤斤計較甚麼股利所得,要強得太多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