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台辦開設「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臉書帳號,調整例行記者會制度,將原本每兩週舉行一次的例會改為每週三定期召開,同時將輪值發言人數由兩名增至四名。除了原有的兩位發言人外,新的輪值陣容中包括經濟局局長與港澳涉台事務局局長。
新增發言人可解讀為北京在宣傳體系上的「功能升級」,前者意在強化對台經濟工作的宣傳,後者則為了強化「一國兩制」的政治宣導。這場機制變革,不僅反映出中國對台輿論策略的再部署,也揭示了資訊戰節奏正進入更高密度、更精準分工的新階段。
現正最夯:鳳凰颱風案例罕見!氣象專家列「3特點」:幾乎無一個案
頻率翻倍與人事擴編 節奏與組織的雙重升級
此次變革體現在節奏的加快與結構的擴張,從每兩週一次改為每週例行記者會,使國台辦能更主動設定輿論議題,安排媒體暗樁發問,靈活餵養新聞機制。同時,發言人數由兩名增為四名,不僅是人力補充,更意味著北京在論述建構上追求「多維度協同」,經濟局長加入,象徵對台「經濟融合論」的軟性再包裝;港澳涉台事務局長參與,則凸顯以「港澳經驗」支撐「一國兩制」敘事的政治意涵,推動經濟吸納與政治統合兩條敘事主軸,讓宣傳語彙有了延展性,顯示北京對「輿論即政策前奏」的系統化運用,政治敘事融入更多技術與政策語言。
觀察過去,國台辦記者會常以回應性質為主,即對政策立場的例行表態。而週期縮短與職能擴張,使其得以轉向「主動設議題」。週週登場的發言節奏,使北京能在既定時間點拋出選定主題,打造節奏化的訊息輸出。這樣的機制希望有效減少「訊息空窗」,強化政策持續性的外觀,並提高媒體對官方說法的依賴度。
全站首選:AI泡沫化? 美股道瓊跌近400點、納指挫近2%、台積電ADR跌1.5%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北京正藉由這套機制建立「敘事節奏的主動權」。從對內的形象管理到對外宣傳,北京都在尋求打造穩定、制度化的頻率,進一步削弱台灣與國際輿論的多元節奏。
敘事擴散效應 內外輿論的雙向操作
這場變化不僅是新聞發布層級的技術調整,更是對內宣導與對外傳播的雙重鋪排。從對內觀察,北京可藉高頻發布塑造「中央對台政策主線明確」的風貌,維持內部信心與共同敘事秩序。對外而言,這種制度化的資訊節奏能提供抖音自媒體、國際媒體穩定的引用來源,使「中國說法」更容易被設定為報導基準。
此外,當輿論密度提高,也避開過去可能出現的「沉默週」或訊息真空,減少外部媒體利用空檔提出反向論述的機會。這代表北京對「議題主導」的重視已從內容層面,擴展到時間管理與節奏設計。
對位現象:台灣的從容回應與戰略冷對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官方中止往來後,陸委會發言人制度反而逐漸形成一種與之對位的節奏。憑著冷靜、克制的氣質與機智反應,以從容不迫、簡潔有力的語句回應中共不斷透過媒體話術、政策宣示與輿論壓力所發動的「語言侵擾」。
平心而論,節奏快不代表敘事必然有效,這種「穩速對抗快節奏」的策略,其實是一種心理與話語戰的主動應對,以穩定取代急躁、以冷靜化解挑釁,持續展現出民主溝通的韌性與策略定力,反而讓北京的叫囂攻勢顯得外強中乾。
在過去數次的言詞交鋒中,台灣在這場「節奏競賽」中展現沉著與戰略理性。也正因如此,北京似乎意識到原有的雙人發言架構,在輿論競賽中未能壓制台灣的從容節奏,於是選擇加碼演出,不僅擴編,更要加快表演頻率。可以說,國台辦記者會的制度變革,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我國回應機制成功的檢討。
眾所周知,變革也透露出北京試圖扭轉輿論節奏劣勢的焦慮,台灣展現了民主社會下的媒體回應之道,不以音量爭勝,不擺暗樁發問,而以事實回應。北京的多人發言框架企圖在短期內增加對台訊息壓力,較勁不僅是對政策的詮釋競賽,更是對歷史掌握與語言美學的較量,比拼的不是誰說得更多,而是誰能得到更多人信任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