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緬甸人都嚇到了,大家第一次知道什麼是地震。」住在仰光的華僑A先生心有餘悸,告訴我們這是他50多歲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大地震。他轉述有孩子在學校就讀的鄰居經歷說:「震後,老師告訴學生們不要恐慌,但老師自己也不知道接著該做什麼。學校每年有防災演習,但只針對火災。可以如此理解:地震是不存在於(緬甸)人民生活中的。」

緬甸軍政府在震後迅速宣布多個省分進入緊急狀態,強調「國家將迅速瞭解情況並展開救援行動,同時提供人道援助。」但A先生說,目前仰光分區供電,每天4小時,除此之外沒見到任何救援行動,連停班停課資訊也不清楚。重要建築是否能挺過餘震?若不能待在建築物裡,該去哪裡?一無所悉。

而同樣無法具名受訪、住在台灣的緬甸華僑B小姐則和我們談起震後和親友聯繫的狀況,說:「緬甸沒有防災意識,大家都被嚇得驚慌失措。曼德勒網路信號斷斷續續,我好不容易聯絡到一位學姊,她家的房屋和廠房都倒塌了,兒子、工人都被壓住,救援隊始終不見人影,幾個及時逃出來的人相互救助,連夜挖掘,直到凌晨2、3點才全部救出來。」

據她所說,中華曼德勒孔教學校的整個北區校舍皆已倒塌,最下層是幼兒班,全部被壓住,有一位小朋友當場過世。對於救援隊至今沒出現,人民的心情是憤怒?疑惑?還是早有預感?她說:「大家也不敢憤怒吧,就是悲哀。尤其華人,已經寄人籬下,更多是敢怒不敢言。說實在,緬甸其實沒有人權的。」

也許是路斷等因素,才造成救援困難?她說:「我知道曼德勒的機場已經沒有辦法降落,仰光到曼德勒的一座橋也斷掉。但昨天(3月29日)我有一位同學,天還沒亮就開車從仰光到曼德勒。走高速公路平常最慢大約7、8個小時能到達,可是他昨天開了20幾小時。很多道路封鎖了,他就繞田間小路…」沒說出口的或許是,想過去的人,終究過得去。

緬甸不少建築被震垮,但救援人員遲未出現,只能靠民間自救。(受訪者提供)

更難堪的情況是,想過去的人,卻因為不可解的理由過不去。「第2天,我們知道有中國的救援隊到了,所以我們也努力想要台灣的救援隊可以去。」台灣緬甸僑團和當地多有聯繫,一度已經達成包機讓救援隊搭乘的共識,無奈聯絡不上緬甸軍政府單位,「最後我們找了能直接和政府對上話的僑胞領袖,得到的結果不是拒絕,就是不敢回答。」

直到截稿時間,台灣的救援隊仍然未能出發,甚至已解除待命。僑團則持續募資,為災後重建做準備。她坦言,捐款者多是僑團,「台灣人對日本可以熱情地支援贊助,但我覺得對緬僑,並沒有那麼友善。」她在台灣生活30多年,每逢災情慘重的地震、風災,都曾號召大家幫忙,但這次的感受是,「我拋出很多(資訊),大家的回應卻很冷淡。我只希望大家能理解,這是人道的問題。」

B小姐的學姊在屋倒後,只能睡在公園裡草坪上,或家附近的樹下,「緬甸蚊蟲很多,尤其曼德勒又非常炎熱,所以非常需要帳篷、蚊帳、藥品。」我問及緊急避難所和臨時醫院等設施,她無奈地說:「你不要把它當成是台灣或日本,緬甸政府沒有辦法做到的,都是靠老百姓自求多福。」

仰光地區不少電網因地震損壞,即使距離震央有段距離,目前也只能分區供電。(翻攝畫面)

29日晚間,B小姐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參與點燈福祈福活動,途中收到緬甸當地友人傳來的照片,是一座倒塌的寺廟,「一位緬甸老和尚,在廟裡收容撫養幾十個小沙彌,廟倒了,那些小沙彌只能在旁邊的大榕樹下席地而睡,有些穿著袈裟,有些沒有衣服,只能光著赤裸的背。我看了,忍不住淚崩。」

緬甸在獨立之後就內戰不斷,在這個的悲情國度,善良又無力的人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佛教信仰之上,沒想到這次強震不但使得數千棟建築物倒了、橋樑塌了,連不少著名佛塔都倒塌了。連希望,都灰飛煙滅了,正是B小姐忍不住流淚的理由。